党旗在辽北上空飘扬(之八)——解放战争时期辽北地区武装斗争概况

发布:2012-06-27 13:41 阅读:3356 次 【 字体:

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毛泽东早在井冈山时期就指出,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没有革命的武装斗争,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武装斗争,在辽北地区也不例外。

辽北地区位于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市的北部,既是沈阳的北大门,又是沈阳的外围,直接威胁着国民党在东北的统治中心沈阳,是东北解放区及辽吉根据地的前沿区,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辽北地区地域辽阔,经济较为发达,是粮棉的重要产地之一,地处辽河两岸,辽河纵贯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地处交通枢纽地带,中长铁路、平齐铁路、大郑铁路、北宁铁路等呈方形环绕其间,交通便利,周围有沈阳、抚顺、西安(今辽源)、四平、郑家屯、阜新等重要城镇。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由于苏联红军远东军占领了中国东北,为中国共产党军队抢先进入东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共中央迅速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相继派出10万军队和2万干部进入东北,开辟东北根据地。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欲霸占东北,利用苏联政府与国民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条约》,打着“接收主权”的旗号,派杜聿明率领的两个军由美国政府提供海上、空中的运输工具运往东北,与共产党争夺东北。同时,派遣大批特务人员潜入东北,与日伪军警勾结,收编伪军土匪,组成“先遣军”、“地下军”,充当与共产党争夺东北的先头部队。9月初,辽北地区各县的伪政权根据国民政府的命令,相继成立了维持会,由伪县长或伪官吏担任会长,伪警察摇身一变成为县公安队。各县的国民党组织也得到恢复,铁岭、法库、康平、开原、昌图、西丰等县成立了国民党县党部。

中共干部在辽北地区各县接收敌伪政权,解散维持会,取缔国民党县党部,进行建党建政,建立人民武装。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第二十四旅是最早进入辽北地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9月下旬,第二十四旅2个团分别进驻铁岭、开原县城并进行扩军。第二十四旅下辖六十九、七十、七十一团。其中六十九团、七十一团是在铁岭、开原、昌图等地编成的,旅部不久也从清源县城移驻开原。在开原、昌图一度出现国共两党政权同时并存的局面,第二十四旅曾经协助开原、昌图县政府取缔国民党政权及肃清叛乱分子,保护地方干部的安全。1946年3月,该旅的战士编入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部队,旅部改为辽西二分区司令部。在第二十四旅来到铁岭的同时,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特务第五团也从沈阳来到铁岭县城驻防招兵。1946年3月,该团在法库补充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师七旅。

1945年10月28日,八路军山东军区东北挺进纵队二支队占领铁岭县城,解除铁岭县伪保安队的武装,解散了铁岭县维持会,协助地方干部组建了铁岭县政府、铁岭县大队,成立铁岭县公安局。11月初,辽宁保安司令部铁岭保安司令部成立,曾明谦为司令员,黄永辉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并在各县分别建立了保安团。11月20日,辽宁省工委派杨易辰来铁岭组建铁岭中心县委,并且建立了铁岭军分区,曾明谦为副司令员(主持工作),杨易辰为政委,黄永辉为副政委,管辖铁岭、开原、法库、康平等4个县。苏联红军依据《中苏友好条约》,决定将东北的大中城市和中长铁路沿线地区交给国民党政府,动员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撤出城市,到远离城市、远离铁道线的偏远地区。按照苏联红军的意见,中共辽宁省委分东西两部撤离沈阳,铁岭、开原、昌图等铁路沿线地区的党政军机关也全部从县城中撤出。铁岭中心县委撤销,辖区划归辽西一地委。全国解放战争时期,铁岭地区各县县大队先后分别隶属于辽西、辽吉(后辽北)军区第一军分区(铁岭、法库、康平、昌图、1945年12月前的开原),辽西、辽吉(后辽北)军区第二军分区(昌北、1946年6月前的昌图),辽宁军区第二(后辽北第三)军分区(西丰、开原、沈铁抚联合县)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的辽北战场以中国长春铁路为界,包括西线和东线两个部分。西线包括铁岭县西部、昌图县西部(含开原县西部)、法库县、康平县、科左前旗、新民县等,为辽北战场的主要战区,并曾一度延伸到开鲁、奈曼、库伦、彰武、阜新、辽中、台安、盘山等地,属辽吉军区第一军分区(简称辽吉一分区);东线包括铁岭县东部(即沈铁抚联合县)、开原县东部、西丰县、昌图县东部等,属辽宁军区第二军分区(简称辽宁二分区)。

辽吉一分区主要活动在中长铁路以西的河套平原及丘陵、沙漠地带,为辽北战场的西线。根据中共中央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铁岭军分区和沈北军分区合并,组成辽西军区第一军分区;1946年6月,改称辽吉一分区;1948年8月,又改称为辽北一分区。其中十三团先后转战于新台子、铁岭、法库、大洼、康平、奈曼、彰武、新立屯、辽中等地,在1948年2月编入东北野战军独立第十师;十四团、十五团、新编十三团先后转战于沈北、法库、开鲁、库伦、彰武、科左前旗、康平、铁岭等地,在1948年9月编为东北野战军独立第十二师,曾参加围困长春、解放沈阳的战斗。入关后,为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四军第一五七师,在南下江西时改为江西省军区上饶军分区,以后地方化。

辽宁二分区主要活动在中长铁路以东的铁岭、开原、西丰山区,为辽北战场的东线,也是南满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斗争的“三大块”之一。分区部队先后有独立团、七团、八团及沈铁抚联合县保安团等县区武装。七团、八团在1947年7月合并,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第十二师三十五团。1948年7月,独立团和沈铁抚联合县保安团编入辽东军区独立一师。

辽北战场的武装斗争是东北解放战争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整个东北解放战争的一个缩影。辽北战场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东北解放战争的进程密切相关的,是同整个东北战场的形势密切相关的,是同东北根据地的建设密切相关的。在辽北地区曾发生过数十次惊心动魄的大战,国共两党的军队曾在这里展开过激烈的争夺,辽北战场同整个东北战场一样,炮声隆隆、烽火连绵,整个辽北地区成为硝烟弥漫的战场。除铁岭县城是沈阳的北大门,有国民党军重兵把守外,辽北地区其他5个县城都经过了反复争夺,这在东北战场上是很特殊的,也是辽北战场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辽北战场的发展变化,充分反映了整个东北战局的发展变化。战争初期,鉴于铁路沿线地区均被国民党占领,铁岭地区的地方武装撤到了远离铁道线的广大农村,按照中央提出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建立起抵御国民党军队进攻的第一道防线。在铁岭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下,辽北地区开展了反奸清算、剿匪除霸、减租减息、分日伪开拓地斗争,很快建立起了以康平、法库地区为主体包括铁(岭)法(库)昌(图)三角地带及铁岭、开原、西丰山区地带的武装斗争根据地,并形成了辽北最早的解放区。在辽北地区先后发生过秀水河子歼灭战、大洼金山堡歼灭战、攻克西丰县城战斗、战略转移防御战和突围战、前沿区拉锯战(包括铁岭大甸子战斗、康平敖力营子战斗、康平法库争夺战、攻克昌图县城战斗、开原威远堡歼灭战、康平兰家店战斗、调兵山沙后所战斗、法库小刘家窝堡战斗)、辽沈大决战(包括解放开原战斗、封锁围困沈阳、铁岭三台子战斗、解放铁岭县城战斗)等等,辽北地区全境在1948年10月28日获得彻底解放。解放战争中,辽北地区各县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批兵员,为东北全境及全国的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辽北地区为解放军主力部队提供了近3个师的兵力。

本文网址:http://lntldsw.com/news/25.html

备案号:辽ICP备2023010817号

铁网管备002014007

技术支持:大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