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党史人物

抗联一军三师政委周建华

发布:2022-06-02 08:45 阅读:3310 次 【 字体:

闫忠毅

  

      砬子山,坐落于开原市李家台镇东南方,山势巍峨陡峻,绵延十几公里,主峰海拔876米,是铁岭名山之一。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杨靖宇将军领导的抗联一军活动的主要地点,也是与日伪军英勇奋战的主战场。山上留下的一处处抗联战士密营遗址,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抗联一军的将士们与凶残的敌人浴血奋战、保卫家园的英雄壮举。1937年深冬,抗联一军三师政委周建华在这里不幸牺牲,年仅24岁。


少年立志 投身革命


  周建华,原名邓晓村,也叫邓荣贵,笔名碧天。1913年8月28日出生在吉林省双阳县佟家乡太阳岭村一户破落的地主家庭。从小天资聪颖的他于1926年考入双阳中学。在这里,他结识了校教务主任兼国文、史地老师——中共党地下党员萧丹峰。耳濡目染之下,邓晓村懂得了很多救国救难的人生哲理,逐步立下了摧毁旧世界、拯救民众出苦海的革命志向。

  1930年,邓晓村考入吉林省立第一高中吉林一中。读书期间,正逢“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寇铁蹄踏进东北。在苦闷中彷徨的邓晓村写下了大量充满爱国主义和反日倾向的日记、散文,引起了当地地下党组织的关注,吉林女子师范大学教师、地下党员李世超主动接近、培养他,并最终引导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2年5月,邓晓村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他思想坚定、政治成熟,组织上安排他担任了共青团吉林市特支书记。在此期间,他秘密发展了不少进步青年入团,壮大了革命的后备力量。

  这年暑假,邓晓村与18岁的农村姑娘阎庆莲结了婚。他手把手地教妻子写字、读书,帮助她提高文化,提高觉悟。在他的帮助、引导下,年轻的妻子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成为他坚定的拥护者和追随者。

  1933年初,根据当时斗争需要,吉林特支决定建立一处党的地下交通联络站,由邓晓村担任站长。他将妻子及妻妹一同接来开展工作,期间传送了许多重要情报,多次掩护了满洲省委巡视员冯仲云过境,出色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任务。

  当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邓晓村遭到日寇追捕,逃离吉林,来到磐石县玻璃河套参加党的抗日武装,组织上派他担任了共青团磐石县委委员。从此,邓晓村化名周建华。


参加抗联 四处出击

  1934年冬,党组织派他到南满游击队,在杨靖宇领导下,参加了临江、八道江、凉水河子、三源浦、五道沟、横虎头、哈泥河等大小战斗几十余次,周建华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现,成为杨靖宇部队一名出色的基层指挥员。

  1935年2月,邓晓村被任命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教导团政治委员。1936年春改任抗日联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同年5月,邓晓村开始担任抗日联军第三师政委,与师长王仁斋一同指挥三师,并肩作战。

  抗联一军三师以清原、新宾为活动区域,桓仁、西丰、开原、铁岭、抚顺、沈阳为游击区。周建华身为政委,除带兵指挥作战外,还要做好士兵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动群众工作,并要模范执行党的纪律和政策。一次,周建华带领部队来到开原杨木林子村,听到日军车队要从村旁经过,决定打伏击。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周建华又改变了主意。战士们感到不解,周建华解释说:“这里离村子太近,我们离开后,鬼子肯定要对村子进行报复,我们不能让老乡们跟着遭殃。”随即,部队转移到离村子较远的地方进行了设伏,炸毁了鬼子军车,缴获很多战利品。老乡们听说后,纷纷夸赞抗联。

  1936年初冬,抗联第一军在桓仁县外三堡山嘴子召开军事会议,总结一师西征失败的教训,决定由三师组成西征支队,乘辽河封冻,冲过封锁线,与关内北上抗日的红军取得联系。三师受领任务后,周建华和师长王仁斋立即挑选战士300人,从驻地出发,途经清原、开原、铁岭,跨越沈海、中长铁路,到达法库县三面船石佛寺渡口。由于当年冬天气温较高,辽河尚未封冻,船只被敌人掌握,大桥被封锁,部队只得回返。一路上,与敌人多次遭遇,王、周二人带领部队经过数次恶仗,最终突破敌人围追堵截,返回清原县沙河子密营。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后,继续在清原、开原、新宾、抚顺、西丰等地开展游击战,打击日伪军。

  1937年春,三师奉命化整为零,周建华带领部分官兵来到开原、西丰一带活动。作战之余,周建华带领战士们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向群众宣传抗日道理,启发、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抗联在这里扎下了根。

  “七·七”事变爆发后,为了支援关内抗日战争,抗联频频出击,牵制敌人。7月16日,周建华获悉日伪东边道讨伐队长冈田少佐和坂本大尉准备近期乘汽车从清原县城去南山镇视察,决定待机歼敌。18日清晨,周建华率部在日军车队必经之地松木岭设下埋伏,但冈田特别狡诈,命令日军警卫部队在岭南下车搜索前进,直到岭上也没发现设伏抗联部队。当日军自认为已经安全、全部上车继续前进时,进入了抗联包围圈。一场激战下来,除一名日军跳车钻入山沟逃跑外,包括冈田、坂本在内的20名日军被击毙,缴获长短枪支20余支,军刀6把及一批军用物资。这次伏击战,给了日伪军以极大震慑,鼓舞了抗联部队士气,杨靖宇亲自赶来向参战官兵表示慰问。


血洒黑土 以身殉国

  1937年冬,周建华领导的抗联三师一部在西丰、开原两县交界处不断袭击敌人,影响越来越大,日伪当局对此十分恼火。为消灭这支抗联劲旅,日本军国主义借大雪封山之机,纠集了近千日伪军,采取“七县联防”和“篦梳”山林战术,疯狂围剿抗联队伍。当时三师仅有七、八十人,不但力量相差悬殊,而且冬装、枪械、弹药和粮食奇缺,处境极其艰难。

  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周建华同政治部主任柳万熙研究,决定采取敌进我退的策略,有计划地向另一根据地清原转移。敌人一面在后边紧追不放,一面对游击区人民进行烧杀掠抢,搜山并屯,断绝部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一个严寒的早晨,战士来到开原县境夹皮山时,这儿地势很高,气温特别低,有的战士负伤流出的鲜血冻在衣服上,皮肉粘在一起,伤病员实在冻饿难忍。一个战士在小山沟里点火为伤病员取暖,冒起的烟火被日伪军发现,从四面迅速包围了夹皮山。我军岗哨发现了敌人,立即报告了周建华和柳万熙。经过研究,周建华发现部队已经暴露目标,情况十分危险,应当立即突围。这时队伍只剩70多人,其中尚有伤病员20多人,两挺机枪。而敌人有8门小炮,20多挺机枪,800多人,兵力大于我十倍之多。面对敌人的强大火力,我抗联战士毫无惧色,在周建华带领下奋力杀敌,但始终难以突破敌人严密的包围圈。战斗从拂晓开始,一直打到下午3点多钟,尽管给敌人以大量杀伤,但日军援兵不断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我军子弹已经快打光了,手榴弹也只剩下了几颗。夜幕降临之际,周建华组织部队带领伤员向砬子山方向撤退,柳万熙断后。刚刚来到砬子山,部队又被日伪军包围。周建华命令迅速抢占制高点,摆脱敌人,分兵突围。他命令柳万熙带队先突围,自己带领三名通讯员在后阻击敌人,当部队行至一山岗时,同一股200多名敌人遭遇,柳万熙带领主力部队一阵猛打猛冲,突出重围,断后的周建华和三名通讯员却被敌人围在当中。生死存亡之际,周建华命令三名战士迅即转移,寻找柳万熙,随后只身挺立在阵地上,手使双枪猛烈射击,死死地顶住了敌人。三名战士脱离了险境,周建华最终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牺牲时年仅24岁。

  为了保家卫国,驱除日寇,年轻的周建华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不愧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一位不朽的革命烈士。他的英雄业绩必将激励后人、光照千秋!

(作者系铁岭广播电视台记者)

本文网址:http://lntldsw.com/news/751.html

备案号:辽ICP备2023010817号

铁网管备002014007

技术支持:大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