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社会主义时期地方党史资料征集和地方党史宣传工作的思考

发布:2012-07-13 13:09 阅读:2195 次 【 字体:

开展社会主义时期

地方党史资料征集和地方党史宣传工作的思考

史金龙

一、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时期地方党史资料征集工作

中共党史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

党史资料征集通常有这么几个部分的征集内容,文献资料的征集、专题资料的征集、组织史资料的征集、人物资料的征集、大事记资料的征集和口述资料的征集。文献、专题、大事记、组织序列和人物资料构成了党史资料。开展好地方党史资料的征集工作必须依托大党史,既中共党史,市级党史还需参照省级党史,县区级党史要参照中共党史和市级党史。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中共党史的发展脉络,注意掌握中共党史的分期,注意掌握对不同时期党史事件、人物、方针路线的权威评价,有针对性的选题,全面性的选题。只有比较全面的掌握住中共党史,才能更好、更全面的完成党史资料征集任务。只有全面准确的征集到党史资料,才能保证党史编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下面我就自己掌握和查找到的一些资料归纳出来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党史的一些脉络性情况介绍如下,供大家在进行资料征集的时候注意把握,目的是有的放矢。

中共党史的分期主要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共28年,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段是从1949年-1978年,也就是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共29年,可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第三段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现在,称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这段历史还在不断向前延伸。后两段亦通称为社会主义时期。

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党史还可以细分为

(一)“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

这一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也是中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这个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的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前三年,从1949年至1952年,主要是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准备条件。

后四年,从1953至1956年,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此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的确立起来,同时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事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另一个含义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

这一时期中,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独立、统一、民主、繁荣等艰巨的任务,能不能巩固新生的人们政权,能不能捍卫住民族的独立,能不能在经济上站住脚,自身能不能经受住执政地位的考验,等等。为此,在这一时期于1950年冬至1953年春进行了以消灭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内容的土地制度改革;于进行土地改革的同时还大张旗鼓的进行了镇压反革命运动,着重打击土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反动会道门头子这五种反革命。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开展了抗美援朝;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稳定金融物价;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管理;调整工商业;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农业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具体工作实践。

所以我感觉,这一时期的地方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为了能更好的配合党史编研工作,应该以具体内容的专题式资料征集为主,人物资料征集为辅。专题要立的准确而全面,由具体的专题资料进而体现出地方党史的轮廓。在具体的专题征集工作中对应的、具体的、系统的征集到文献资料。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夕,简称“前十年”,这十年中,党所面临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探索中既取得过巨大成就,也出现过严重失误,基本特点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对“前十年”的历史还可以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6年9月党的八大到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前,这一时期有《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提前完成“一五计划”,全党整风,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虽然有扩大化的错误,但毕竟反右派斗争是必要的,扩大化错误还不是整风反右派斗争的主流。

第二阶段,从1957年10月至1960年执行调整方针前夕的三年时间,这一时期主要是由于党的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政治上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经济上批反冒进,实际上放弃了八大关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使党从1958年起连续犯了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等一系列重大失误,造成了严重损失。这一时期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庐山会议”等重要专题史料征集工作需要开展。

第三阶段,从1960年11月初中央发表“十二条”至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前,这是面对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开始执行调整方针的时期。1960年11月3日,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既十二条),开始纠正公社化运动中所发生的“共产”风等“左”的错误。随后在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对严峻的国民经济进行调整。这一时期,又陆续制订了农业“60条”、商业“40条”、手工业“35条”、科技“60条”和工业“70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1962年1月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推动了调整方针的全面贯彻。这一时期的调整整顿工作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在地方有一个贯彻落实的过程,所以在我上面提到的大事,都要在地方党史资料征集工程中选项立题,把握住成绩是主流,在指导思想上纠“左”并不是很彻底这一个总体的思路,来开展史料征集工作。

第四阶段,从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夕。这一阶段,一方面是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在政治思想上和理论上并没有彻底纠正,八届十中全会又重新强调阶级斗争,特别是在社教运动中和在意思形态领域中开展了过火的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使“左”的错误在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严重泛滥,并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然而在另一方面,在经济工作领域,由于吸取了庐山会议开展反右倾的政治斗争冲击了经济建设正常秩序的深刻教训,全党坚持全面深入的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使得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到1965年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全面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请注意,这里是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政治上有失误,但是在经济工作中确没有受到政治的过多干扰,取得了突出成就。所以在资料征集过程中要注意加以区分。

“前十年”是党史研究工作的重点,所以也是党史资料征集的重点,在资料征集过程中我们要把握住这么两点。既:党的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存在正确、比较正确和错误的发展趋向,交替作用的结果是使得党的历史出现曲折发展的趋势,正确的趋向是主流。所谓正确和比较正确的趋向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所形成的正确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以及在探索中所积累的正确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这一时期在我们进行资料征集时要注意围绕党的工作指导思想,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多选题、多立题,力争通过党史资料,全面反映出“前十年”的面貌。这里再强调一点,就是“前十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培养出了比“前七年”多得多的各方面人才,积累了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经验,这些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得到显示,比如开展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物质技术基础和各条战线的骨干人才等等。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从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五一六通知》开始至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历经10年多。这一时期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发动,到1969年4月党的九大。主要内容是以党的名义发动亿万群众投入“文化大革命”并使之从党政领导机关和文教部门扩展到工交、财贸系统和广大农村,一直到发生全国性的“全面夺权”。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最混乱的三年,也是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抵制最困难的时期。

第二阶段,从1969年4月党的九大到1973年8月党的十大,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进行所谓的“斗、批、改”,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林彪叛逃事件。此后“文化大革命”的势头就衰落了,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抵制虽然屡受挫折,但是已经显示出干部群众对“文化大革命”的怀疑和不满。

第三阶段,从1973年8月党的十大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整顿和反整顿的斗争,在周恩来、邓小平等主持下,在林彪叛逃事件之后,着手纠正“左”倾错误,抑制极左思潮,恢复党的正确方针,使局势有了明显好转。虽然有“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等运动的冲击,但是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了有效的抵制和斗争,结果爆发了天安门事件,奠定了粉碎“四人帮”的群众基础。

这里我还想介绍一下“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发生的原因有这么六点:在理论上,党的以阶级斗争扩大化为中心的“左”倾错误不断发展是爆发“文化大革命”的直接原因;在国际环境上,党没有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对于战争与和平、革命形势等问题缺乏科学的判断,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我国造成压力和威胁下产生危机感,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日益深入到党内;在思想上,个人崇拜现象的发展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在组织上,党的权利过于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现象的发展,是“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和持续的基础条件之一;在经济上,对于发展商品经济所产生的误解,加重了毛泽东阶级斗争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和估计;在历史上,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为“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社会心里基础。“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的主要问题和特征有这么几点:问题是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经济管理体制僵化;经济效益全面下降;人们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特征是:经济发展过程政治化;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被抑制;技术进步的趋势受到严重阻碍;经济进一步走向“自我封闭”。

“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的政治敏感问题比较多,这也为我们征集资料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掌握住以上有关内容对我们开展好“文大”时期的资料征集工作有益处。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这一时期跨度比较大,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现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6年10月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特点是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纠正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开始提出把全党的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阶段: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特点是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体制改革为内容,改革从农村突破,同时在城市进行试点,开始冲破旧经济体制的格局,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

第三阶段:从1984年10月至今。特点是改革向各个领域大踏步的前进,经历5年加速发展、3年治理整顿和更高层次的大发展,在总体上改革和建设进一步取得巨大成功。在全面改革中,整个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下面我再利用这次机会,在这里再向大家介绍一些口述历史的基本知识。既“关于口述历史在中共党史资料征集中的作用”

什么是口述历史,从广义上讲,口述历史是一种记录历史的方法。人类对历史的记录,在语言出现以前,只能是物传,从遗传看历史。语言发明以后,增加了言传,从口耳相传中获得历史知识。文字发明以后,增加了文传,以文字记录历史。录音、录影设备发明以后,记载历史的工具又增加了音传、像传

所谓口述历史,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或者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口述史并不是象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样,就是一人说,一人记。而是一种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即通过调查访问,用录音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然后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文字稿。

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口述史,一方面,口述史是通过口述完成的,但口述资料并不等于口述史,口述资料是否具有史学价值及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课题的选择和把握这些资料的史学家的素养。即口述史是受访人和访问人的共同创造,包含了史学家对选题的设计、采访的组织以及对口述资料的加工和整理。另一方面,口述是史学研究中可以普遍使用的方法,但仅仅是引用口述资料做专论的史书还不能看作是口述史,它只是将口述方法纳入传统史学,史学家仍然是撰写历史的主体、历史的代言人。而典型的口述史应是史学家退居“幕后”,让事件的参与者本人直接进入历史前台,扩大史学研究的话语空间。让普通人进入历史,在文本形式上也应呈现其“历史的主体”的特点。口述史应是一个体现口述特点的完整过程,研究者在采访、收集、整理、编辑成书的过程中,应将口述人或口述所反映的事实放在重要位置。

口述历史在中共党史资料的征集与研究中的作用。与民主革命时期的征集任务不同,社会主义时期的档案保存是完整的。按照档案管理的规定,我们市委及各部委办局的文书档案,每满20年就要向档案馆移交。所以,现在我们档案馆对1984年以前的各个单位的档案有着比较完整的收藏,基本不需要再去征集。而报纸、年鉴、方志等资料,在很多部门也有系统的收藏,也用不着征集。我们的征集空间只有那些重大事件和重要的人物,去征集那些存储在人们记忆中的活资料。所以,口述史学的方法,对我们社会主义时期的党史资料征集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主义时期的档案虽然十分完整,也十分丰富,但是仍然有很多过程的细节、包括许多重大的事件,没有留下完整的或根本就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的资料。以致有很多事情我们都说不清楚。我们现在所把握还只能说是依据那些死的有限的历史档案,而获得的一些历史的粗线条或基本脉络。影响我们认识深入的障碍,就是缺乏对那些丰富的、生动的、具体的、活的历史资料的详实了解。现在,参加过共和国的初创、包括60年代一些重大决策的市县两级领导人,可以说已经寥若晨星,如果我们不抓紧去抢救的话,这样的“活历史”都将一去不复返。所以,口述历史工作的开展,将是我们今后征集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那么怎么来更好更有效地开展党史的口述工作呢?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口述史研究并不排除历史文献资料,它是以广泛占有文献资料为前提的,口述课题的选择、访谈问题的提出、访谈对象的确定、口述过程的引导、口述材料的取舍、分析鉴别等,无一不与掌握广博的党史知识和“穷尽”文献资料相联系,访谈前对文献史料掌握的越充分,访谈就越主动,越容易与受访者沟通,对口述内容就越容易理解,对口述史的把握就越准确、越接近真实。(2)访谈的选题要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访谈前的一个重要的准备是设计选题,选题对取得成功的价值有决定意义。可供选择的题目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或有重要学术意义的题材等。作为口述史学,尤要选择那些题材重要、有学术意义但缺少文字资料的题目来作调查,这正是口述史学本来意义上的任务。(3)以挖掘事实为原则,采取灵活的访谈方法。口述研究的主客体均为活体,二者通过语言进行交流。由于口述者的生活经历、文化层次和个性特点各有不同,所以采访交谈的方式也不可一律。而采访者的知识结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不同,所采取的访谈方式也会不同。(4)本着客观的态度整理口述资料。口述资料是以记忆为依据的,由于认识水平和记忆的偏差,口述资料可能与事实有出入。但研究者在整理时,切忌主观删改,应保持资料原貌,同时加以注释论证。若口述资料与文字资料相抵触,难辨真伪时,应使两种观点在资料中并存,以待进一步考证。整理者不可依据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来决定原始口述资料的取舍。对于那些带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口语,整理者也不可任意删除或更换词汇。保持口述资料的原始性,既是对口述者和口述资料的尊重,也是对口述者口述自身经历及感受这一历史活动的尊重;同时也给日后的资料使用者留出一个可供“继续被解释”的开放的空间。

综上所述,口述史对于史学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带来重大变革,以往大部分历史资料,均查自图书馆、档案馆,所谓“无一字无来历”,实际上是无一字不是来自文献,文献和口述资料,一个死,一个活,文献资料不能再生,口述历史则有源头活水,一个是“读”历史,一个是“听”历史,读者与文献的关系,只能是读与被读的关系,文献不会说话,作何理解都是读者的事,口述资料不同,访谈双方可以反复对话,而且还可以就同一主题与不同对象对话,反复验证结论,不断地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其结果,可以使得研究结论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口述史的开展,为党史研究开辟了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不仅为资料的征集拓宽了渠道,也为研究的方法带来了很大的突破。当然,就像文献、档案也有其局限一样,口述历史也有其局限。问谁、谁问、问什么、怎么问、什么时候问、受访人的年龄、记忆力、理解力、兴趣、情绪、访谈双方的关系、访谈环境等,都会影响访谈的质量。但是,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局限性的东西。

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口述历史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党史工作者所认可,所重视,前景光明。

二、关于地方党史宣传教育工作

党史宣传教育工作,实质上是党史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也就是发挥党史研究成果的社会教育功能,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培育“四有”新人服务。一句话,党史的宣传教育工作就是党史“资政育人”、服务现实的工作。

(一)为什么要加强党史宣传教育工作

加强党史宣传教育是新形势下党对党史工作的新要求,是全面开创党史工作新局面的新举措。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阐述党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党史工作“资政育人”的根本任务,提出关于学习党史、加强党史工作、发挥党史宣传教育功能,服务全党工作大局的新要求。主要有:第一,党的历史是一部蕴意深刻、内容丰富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爱国主义的教科书。因此,一方面,要经常用党史教育全党同志,教育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另一方面,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要努力学习和了解中国现代历史,特别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第二,党史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党史部门是党的重要工作部门。我们党一贯重视党史工作,一贯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和运用党的历史经验,即总结历史,说明现在,探索规律,启示未来,用党的历史经验指导党的建设,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服务。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用党的历史经验教育党员干部,指导实践的思想和有关论述。第三,党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资政育人”,要全面做好党史工作,即做好党史的资料征编、研究、教育和宣传。根据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新要求,党史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有新思路,要开创新局面。这个新思路,就是坚持“两个根本”、“三个服务”和“三个结合”。这个新思路的实质,就是全面加强党史工作,做好党史的资料征编、研究、教育和宣传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全面开创党史工作的新局面,使党史工作真正成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加强党史的宣传教育,是党史工作“资政育人”、服务现实的内在要求。“资政育人”、服务全党工作大局,是党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党史工作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是党史工作“资政育人”的内在要求。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从党史作为政治理论和作为历史科学的功能上看。任何历史研究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为时代所需、为时代所用。作为执政党,我们研究党史,不是仅仅将党史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来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存史。作为执政党,我们研究党史的根本目的就是“资政育人”、服务现实。离开了为现实服务,离开了为加强党的建设、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增强党的领导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服务这些根本目的,离开了执政兴国的宏伟大业,研究党的历史、宣传党的历史就失去了最根本、最重要的意义,就会迷失政治方向。二是,“资政育人”、服务现实,也是现实生活对党史工作提出的迫切要求,是现实生活的需要。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持续不断的“红色旅游热”、“红色歌曲热”、“红色书刊热”……。这种“红色”现象反映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热情有了很大提高,人们了解党和国家历史的愿望比过去更加强烈。面对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党史部门、特别是党史的宣传教育工作,应当充分利用党史的丰厚资源,不断开掘题材,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提高水平,资政育人,用正确的、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党史研究成果宣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了解、学习、借鉴党史和党的历史经验的需要。

加强党史的宣传教育是搞好党的自身建设的迫切要求。用党的历史经验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提高他们政治素质,是党的建设必须抓好的重要环节,也是由党员干部队伍现状与党面临的复杂形势和承担的艰巨任务决定的。党员干部对党的历史不了解,对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形成的时代背景就缺少深刻的历史感、纵深感,在实践中就很难全面理解和正确贯彻执行党的理论、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因为,党的现行的理论、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历史渊源和继承、发展关系,是在不断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总之,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史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党史宣传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在新形势下,党史宣传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大体可以从三个基本方面来理解。

党的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的宣传教育。党的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就是我们党成立90年来,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丰功伟绩。这也就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探索之路和成功之路。我们要通过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真正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深刻道理。

党的历史经验和思想理论的宣传教育。党的历史经验的宣传教育可以有三个基本方面:一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历史经验。二是党的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三是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党的思想理论的宣传教育主要有: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宣传教育。只有了解党的历史和党的历史经验,才能真正理解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的正确。因为,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都是在不断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是有深刻历史背景和历史渊源的。通过这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领导干部从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治党、治国、治军的政治经验,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这是党史宣传教育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和重要内容。

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格与精神风范的宣传教育。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大体有三个层次:一是要大力宣传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长期奋斗实践中,形成的许多独创性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例如,……。二是要大力宣传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长期奋斗实践中,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创业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和民族精神。例如,……。三是要大力宣传我们党老一辈革命家、无数革命先烈和优秀共产党员在长期艰苦奋斗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不避艰险,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知难而进,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艰苦奋斗,鞠躬尽瘁,谦虚谨慎,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范。通过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继承、发扬和光大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觉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权力观,鼓舞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总之,要通过党史的宣传教育,使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从党的光辉历程、党的丰功伟绩、党的历史经验、党的思想理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共产党人为民族和人民的长期奋斗实践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三)怎么做好党史宣传教育工作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党史工作的重大任务,做好资政育人、服务现实的大文章。这是搞好党史宣传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主要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也包括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两个方面。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是党史工作、党史宣传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发挥党史工作“资政育人”作用的根本保证。主要是以党的历史经验来阐述党的中心工作、阐述党的建设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阐述地方各项发展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当前,用党的历史和历史经验,为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服务,是党史宣传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要积极参与和配合中央、市委的重要工作、重大项目和重要活动,进行党史的宣传教育。这方面我们市委党史研究室在中国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一周年的时候,适时编写印刷了《志在飞天》一书,大力宣传总设计师王永志,征宣科适时以银州区第十一小学“王永志英雄中队”和八面二高“王永志班”为载体,进一步把这个成果推向了全市、全省和互连网,等等。

把握和利用有利时机,发挥党史宣传教育的作用,扩大党史宣传教育的影响。利用党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纪念活动,推动党史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进行,是搞好党史宣传教育的良好契机。比如我们2005年主持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论文征集和评选工作,就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经验证明,这是搞好党史宣传教育的好办法。这方面,各县市区都采取了很多有效办法,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应当进行保持和深入总结。

提高党史宣传教育水平,促使党史宣传教育上台阶。一方面,要坚持以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基础、为依托,提高党史宣传教育的水平,推动党史宣传教育的深入进行。深入进行党史研究,不断创造党史研究的新成果,是开创党史宣传教育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保证。党史的宣传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重实效,要充分利用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这是提高党史宣传教育水平,搞好党史宣传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另一方面,要挖掘和利用好地方党史资源,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发挥优势,创造党史宣传教育的品牌,建立党史宣传教育的基地。党史的宣传教育应注意突出地方特色。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地方党史资源的优势,要和地方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结合起来,要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为地方的政治稳定服务,要当好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助手和顾问,从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党史宣传教育的“基地”和“品牌”。同时,应该注意,党史宣传教育应当坚持以全党的历史为主,特别是在知识竞赛、党课教材等社会影响面较大的方面。无论是党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还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重要历史经验等宣传教育,都应当坚持以全党的历史为主。这是党史宣传教育应当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拓展宣传教育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党史宣传教育工作总的要求是实现“现代化、阵地化、社会化”。要用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因地制宜,加大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党史宣传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下是几个主要方面:普及读物:这是党史研究成果转化的一项最为基础性的工作。各省市区,包括许多地市县党史部门都做了大量工作,这方面的工作今后要大力加强,要走精品之路。这类作品要通俗易懂,文字浅白,形式多样,但一定要有力度,我们拿出的东西一定要科学、准确、权威。电视专题片:电视是现代传媒中受众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是扩大党史宣传教育效果的非常有效、非常重要的途径,应当充分利用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很大的潜力,很广阔的市场,今后应继续加强,同样要走精品之路。图片展览:这也是党史宣传教育效果比较好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知识竞赛:这是一个影响面宽、群众愿意接受、教育效果比较好的形式。互联网:应当关注和利用互联网这个影响日益广泛,特别是对年青人影响较大的现代媒体。此外,宣讲报告、征文、书法、绘画、摄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六进”(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农村、部队等)……等等传统方法,也都是进行党史宣传教育的有效形式。这里提到的一些宣传方法我们以前基本都搞过,在适当的时机我们还要搞,总是年年搞图片展览也没有新意,那么我们可以几年搞一次,选准时机,选准主题,效果也也就一定会好。我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在今后我们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党史宣传的问题,依据目前的条件,各县市区自己搞难度大,但是各个县市区基本也都有微机,估计没有的,也都会在近几年配齐,你们可以将自己的党史资料制作成电子文本,发送到“铁岭市委网站”的“网上党史”上面,这方面的工作征宣科正在做,我建议各县市区也都参与进来,铁岭党史也涵盖各个县市区的党史的。

把党史的宣传教育与基层党员教育、干部培训、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扩大党史宣传教育的效果。这方面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既要依靠党史工作者的努力,也要得到地方各级党委,特别是党委的组织、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作为党史工作部门,我们要通过自身出色的工作和业绩,积极争取地方党委的信任和支持。同时,注意总结推广这方面的经验。我们市委党史研究室也会在以后注意开展业务培训问题。

党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思想理论和政治、业务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是搞好党史宣传教育、保证党史宣传教育效果的一个基本条件。党史工作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做党史宣传教育工作的同志,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政治业务素质,才能较好地认清历史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保证党史宣传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政治业务素质。第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进一步提高搞好党史宣教工作的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党史工作者,特别是做宣传教育工作的同志,要不断增强对党的事业,对党史工作,对党史的宣传教育工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理想信念。第二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了解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要提高自身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水平,这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保证。第三要提高自身的党史业务素质、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党史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力争全面系统的了解党史,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是增强党史宣传教育效果所必需的。第四要有开拓创新和不断进取精神、对工作的献身精神。党史宣传教

育是“资政育人”的重要途径,怎么通过我们的工作使党史研究成果,使党的奋斗历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党的历史经验,成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的重要内容,成为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的有力工具,这是需要我们努力去探索的。没有创新和开拓精神,就难以做好这项工作。

(四)当前市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的几项主要工作

根据室领导的设想和要求,通过初步调研,市委党研室的宣传教育工作应当在今后一个时期努力做好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党史的理论新闻宣传。党史的理论新闻宣传是党史宣传教育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重点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全室的主要任务、党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纪念活动来进行。主要方式是通过重要媒体,组织撰写有关党史党建方面的理论文章,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等,向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介绍党史研究室的工作,宣传党史工作的最新成果,使党史研究室的工作和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学者“有声音”。省委党史研究室曾提出了“报刊上有字、荧屏上有影、网络上有页”总的宣教思路。这也应该是我们的宣教思路。

党员干部的地方党史教育。这是党史宣传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这项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干部党员进行必要的普及性党史教育,提高干部党员的思想理论、政治素质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增强他们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领导水平。

铁岭地方党史普及性读物的编撰。这是向全社会普及党史知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主要是通过组织撰写一些适合青少年、工人、农民、大学生等不同社会阶层的读者易于接受的普及性、通俗性的读物,以达到用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教育广大群众的目的。

重大地方党史题材影视作品的立项与拍摄。

进行“铁岭党史网站”的建设。

参与地方重大党史事件和重要党史人物的纪念与展览内容的设计和策划。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参与对涉及重大党史事件和重要党史人物的展览提纲和内容的拟定;二是对涉及党史事件和人物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容提出建议,作出评估等。三是协助有关部门作好重要党史事件和人物纪念活动的宣传。

本文网址:http://lntldsw.com/news/475.html

备案号:辽ICP备2023010817号

铁网管备002014007

技术支持:大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