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者蘅传(第一章 青少年时期 1909.11--1931.10)

发布:2012-06-27 09:12 阅读:3908 次 【 字体:

新中国辽宁省第一任省长杜者蘅

杜者蘅——

出生在辽北的黑土地。

大学时代,是一个一心抗日的血性青年。

抗日战争时期,义无反顾的参加八路军,在晋冀鲁豫抗日战场冲锋在前,舍生忘死,是有名的“杜大胆”;先后担任三个专区的专员、边区政府粮食总局局长,抒写了可歌可泣的抗击日寇的壮丽诗篇。

解放战争时期,转战东北黑土地,参与接收和创建西安(今辽源)解放区,参加四平保卫战,经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为东北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前后,是辽北、辽宁、辽东省主要领导成员,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长(农业部长),期间有一年奉命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总后勤部副政委。在创建东北地方政权,奠定东北农业基础,保障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4年8月,被选为辽宁省政府主席(1955年1月改为省长)。在任期间,倾心实施“一五”计划,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为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而呕心沥血。

1958年11月,被下放到沈阳拖拉机厂,任副厂长。面对蒙冤屈辱,他矢志不渝地忠于党、忠于人民,丹心傲骨,浩气长存。

第一章青少年时期(1909.11—1931.10)

先祖拓荒的印迹

据考证,杜姓以陕西西安为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鲁等国的,《新唐书》云:“在鲁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难,奔于楚,生大夫绰。绰生段,段生赫。”杜赫为秦将,食采于南阳衍邑,时人称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阳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于汉武帝时以豪门望族被朝廷强迫迁徙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后形成杜姓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汉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孙杜文、杜瑶。其后的几百年间杜姓又形成许多分支地望:襄阳杜姓,出自当阳侯杜预少子、晋弘农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阳一带)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宽;濮阳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阳,裔孙杜谟,后魏时任濮阳太守,因家焉。总之,先秦至汉之际杜姓主要繁衍于今陕西,其播衍过程,从陕西至山东,再至河南,终又复归陕西。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狼烟四起,杜姓为避战乱大举南迁,其先后于湖北之襄阳、襄樊,四川之绵竹、成都及浙江之钱塘,繁衍成为大族。唐末杜让能任山南节度使,遇战乱避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让能裔孙杜仁为避元乱又迁福建同安安仁里马銮乡,称为马銮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杜者蘅家高祖时居住山东省莱阳县高高庄列岛岛王树岛里。清顺治年间官府拨民,曾迁往云南省五块石地区,后因水土不服,又回迁山东省济南府历城县。康熙年间,因家乡闹灾荒,曾祖杜财荣携妻带儿逃荒到东北。投奔已嫁给东北人的女儿池家,落户辽宁省开原县老城街北三道沟屯(今金沟子镇三道沟村)。逃荒途中,在夜里丢失一个儿子,到三道沟屯时只有4个儿子。儿子长大后,有3股分别向四方台、青石岭、象马泉3个地区迁移落户,在三道沟仅剩下杜学仁一股。杜学仁有4个儿子,分别叫杜宝玉、杜宝善、杜宝珍、杜宝珠。杜宝玉有4子,分别叫杜富、杜荣、杜芳、杜翠。杜富生有1个儿子,叫杜柏令。杜芳的长子杜延令过继给杜荣。杜芳生有5子,分别叫杜延令、杜万令、杜梦令、杜荫令、杜昆令。杜翠一家迁往北大荒,有3子,分别叫杜友令、杜凤令、杜永令。

杜柏令生有4子1女,长子杜友梅,小名胡宝,曾任东北军的中尉,“九•一八”事变后回乡教书,在土改时因被斗争而死。老二很小既夭折;老三杜友兰,20多岁逝去;老四杜友蘅(后改名杜者蘅)。杜者蘅有一个妹妹,嫁给头道沟的富庆维(满族旗人),20多岁逝去,留下两个孩子,老大小名金锁,老二叫富增鲁,现住昌图县马仲河泉眼沟。

柏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可以算是一个经营地主。他读旧书出身,曾任金沟子地方警察区保长,1921年解职务农,为人处事直率、干脆,有个性,性格刚烈,为人正派,品行端正,勤劳朴素,遇事好打抱不平。一米七左右的中等个头,浓眉大眼,一直留着大长胡子。在屯子里,人们经常看到他背着粪箕子(东北地区人们用来捡粪便作农家肥的一种专用工具),穿着落补丁的破长袍。他有好的持家方法和经营思想,曾在屯子的南山,利用几年时间垦荒栽下许多种果树,在果树苗小的时候栽种西甜瓜等,香瓜下来后,采摘下来挑到开原老城去卖,以补贴家用。以至于在几十年后,家里人还能够吃到南山上的果实,还能利用南山的果树来挣钱补贴家用。

在杜柏令18岁的时候,一天半夜,家里突然被30多个土匪包围,后来调查出是吉林梅河口地区的。杜柏令是家里的独生子,家里人口少,几个人对付外面的30多人,情景可想而知。杜柏令家有护家旧式洋炮,母亲装药,父亲对着窗外打了几枪,然而并没有吓跑那些亡命的土匪,他们将房门踹的咣当咣当的响,用大刀不停的砍打着门窗,情况万分危机,如果土匪冲进来,杜柏令一家将面临血洗。危机关头,杜柏令拎起家里的一把宝剑窜到屋子的房梁上面,准备迎砍攻进屋里的土匪。正是这时,土匪真的砸开了房门冲进了屋里,杜柏令自上而下,一剑劈死了第一个闯进的土匪,紧接着又劈死了第二个土匪。这下威慑住后面的土匪,此时屯子里的人被枪声惊醒,叫喊声越来越近,人越来越多,迫使土匪慌忙逃跑。以后多年,人们还谈论杜柏令的勇敢。

黑土地上的童年

杜者蘅,1909年11月27日出生于辽宁省开原县(今开原市)金沟子镇三道沟村。全村有10多户人家,多为杜姓。杜者蘅记事时,杜家有22口人,薄地100多亩,车马农具齐备,男耕女织,雇有长工和季节工,自家人也参加劳作。

少年杜者蘅,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家中放猪做农活之余,跟父亲读书习字。杜者蘅和比他大8岁的叔伯小叔杜昆令关系很好,两个人经常在一起下象棋,当然是杜者蘅输多赢少,杜者蘅不服输,总缠着小叔下棋。一次家里人看见两个人又在下棋,就问杜者蘅:“你和你小叔下棋赢什么的啊?”杜者蘅随便的回答说:“赢嘴巴。”“那你小叔输了你也敢打吗?”“那怎么不打呢,打!”家里人看见他那认真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1919年秋,家里送他到离家30里地的镇上念初小,因识字较多,直接插班入四年级。1921年转入离家8里的一个村小学读《论语》,1922年在家中续读私塾馆,1923年春到离家20里地的一个村小学念高小,1924年秋高小毕业,考入本镇初中。

杜者蘅受父亲的影响很大,性格倔强、遇事好打抱不平。幼年时常因一起的小伙伴受到外村人的欺负而挺身相助。在读高小时,学校成立学生自治会,他被推选为负责人。当时学校经营一个合作社,学生和教职工在合作社中通过参加劳动理应获得红利,但校长专权,不分红利,他代表同学和教职工与校长论理,使同学和老师分得了红利,也使他赢得了声誉。杜者蘅后来回忆说,这一时期,他“具有平等自由思想,富正义感,同时也萌生有逞能任性,自命不凡,好与人斗的个性。”

省城坎坷求学路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政治腐败,官吏贪横,盗贼蜂起,民不聊生。奉系军阀的压迫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饱读诗书的父亲杜柏令希望儿子读书立世,光耀门庭,执意送杜者蘅到省城奉天(今沈阳)读初中。1925年秋季杜者衡考入省立第一工科学校初中部学习。临行前,父亲告诫杜者蘅:“最好不在政界混事,学个实业来自食其力。”告诫他择友之道:“爱钱与好色者万不要接近。”

杜者蘅在省城求学期间,以他直率的性格,倔强的个性,与学校屡有冲突。1927年春,他反抗学校压迫学生,并打了教务主任而被开除学籍;之后入奉天(今沈阳)迪化英文补习学校学英文,又因个人学费等经济问题与校方冲突被开除。回家自修英文两个月,于1927年暑期,考入东北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理科一年级(驻奉天,今沈阳)。因反对学校限制学生正当活动又与训育员多次发生冲突,1929年曾受“记大过”处分。1930年7月,杜者蘅高中毕业,并考入东北大学,入化学系学习。艰难的求学路上,杜者蘅省吃简用,住校外小旅店,一件单衣常常是在夜里洗了,早晨穿上去上课。在坚持自食其力的读书思想支配下,杜者蘅对社会活动缺乏兴趣,在自己的个性与社会现实矛盾碰撞中,他反抗精神愈强烈,开始对新思想向往。课余时间,杜者蘅阅读了鲁迅的《彷徨》、《呐喊》、《故乡》等一些新文学作品,这对他进步思想的形成无疑产生积极的影响。

经历“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就读东北大学二年级的杜者蘅遭遇“九•一八”事变。他耳闻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没费吹灰之力一夜之间就占领了偌大的沈阳城,心情愤懑。次日,日军开始在沈阳搜捕有抗日思想的学生,东北大学属重点搜捕范围,“东大”不得不停学。日本南满公学堂堂长来校,伪致慰问,劝照常上课,称经费由日本供给。全校师生悲愤已极,严词拒绝,被迫走上流亡之路。1931年9月26日东北大学大部分师生迁往北平,教授们组织“教授代表会”,推动学校复校事宜,学生也成立了“东大临时学生会”,协助教授们工作。

由于杜者蘅一直抱有中立思想,虽然愤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然没有斗争的基础,只好从学校返回家中。“九•一八”事变后的家乡连连战火及完全殖民地化,杜家家业中落,卖掉土地,仍有欠债。杜者蘅生活不安,求学不能,抗日无路,内心焦苦万分。

“大刀会”激情抗日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抗日热潮风起云涌,杜者蘅曾想组织或参加义勇军。1932年冬,同乡戴季民由北平(今北京)返乡组建义勇军抗日,并通过同学英时介绍找到杜者蘅,两人在奉天(今沈阳)会面,戴季民要他在原籍组建抗日义勇军,并委其为独立团团长。杜者蘅以满腔的民族义愤,当即答应。他与同乡付贵春联络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乡及一批山东籍的农民在金沟子组建了“义勇军大刀会”,由付贵春当独立团团长。“大刀会”在开原一带与敌伪开展斗争。后来,随着局势的继续恶化,周边地区的义勇军相继失败,1933年春,“大刀会”自行解散。

本文网址:http://lntldsw.com/news/531.html

备案号:辽ICP备2023010817号

铁网管备002014007

技术支持:大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