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铁岭

发布:2021-08-26 10:10 阅读:6043 次 【 字体: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铁岭

李铁男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东北抗联第一军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祥地是吉林省磐石县,主要活动在包括吉林中部、东南部和辽宁省东部共25个县的广大南满地区。人数最多时达3500人以上。抗联第一军的前身是1932年6月4日成立的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同年11月改称中国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1933年9月又改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1934年11月扩编建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1936年7月正式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同时又与在东满一带发展起来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联合,组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其主要领导人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将军。

1.从磐石义勇军到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武装侵占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将张振国和杨佐青先后派往磐石,从事建立工农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工作。1932年6月4日,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简称磐石义勇军)成立。磐石党组织和磐石义勇军成立初期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1932年8月,满洲省委将“政治上在满表现得最坚决的”杨靖宇(当时化名张贯一)作为省委代表派往磐石。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又名顺清,1905年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河南曾组织领导有名的确山农民暴动和刘家店秋收起义。1929年春被党派到东北工作,曾任中共抚顺特支书记,全满反日会党团书记,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黑龙江省委代理军委书记,省委候补委员。他文武兼备,智勇双全,有着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

杨靖宇根据省委提议,把队伍名称改为中国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在游击队内建立了党的特支,杨靖宇任政委。此后,这支队伍越战越强,战斗力成倍地增长。1933年9月,南满游击队已经发展到300余名,其中党团员占一半以上。1933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二周年纪念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在玻璃河套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师成立不久,10月,敌人的大“讨伐”开始了。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和屠杀,独立师鉴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决定独立师南进开辟新的游击区。

2.挺进东边道

1933年10月27日,独立师司令部带领三团和保安连渡过辉发江,跳出包围圈,向东边道开去。沿途到处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宣传人民革命军的救国纲领,受到了广大抗日群众的热烈欢迎。1933年12月2日,杨靖宇在写给省委的报告中讲道:“我军所到之处,到处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各地群众自动杀猪买酒送给队伍,请求我们队伍在当地活动。”这时的东边道,虽然抗日星火遍地,但并没有形成燎原大火。直到独立师南下东边道以后,才逐渐将这些分散的武装抗日力量团结起来,汇成一股统一的声势浩大的人民抗日武装。

在当时活跃于东边道的无数抗日队伍中,有一支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队伍,那就是1932年8月间成立的王仁斋等领导的海龙工农义勇军。1933年1月,从磐石到海龙巡视工作的省委代表杨靖宇曾对海龙工农义勇军进行了整顿,正式将海龙工农义勇军改称为中国红军第三十七军海龙游击队,队长王仁斋,政委刘山春。同年8月14日,海龙游击队加入抗日军苏营,不久又同苏营一起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汇合,从此走上新的发展阶段。

抗日军苏营,原名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游击大队。1933年初,田霖与苏剑飞、杨俊恒在康平、法库一带活动。4月底袭击康平县城,5月初经法库进入昌图县境与英耀愚、贾秉彝等抗日队伍联合,7月15日攻占阜新县城,7月24日转移到新民县境,之后从新台子北越过南满铁路到铁岭、清原一带活动。7月29日,田霖不幸壮烈牺牲,苏剑飞、杨俊恒率部继续抗日。8月初苏剑飞将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义勇军游击大队(又称苏营)。8月14日,苏营与海龙红军游击队相遇,决定海龙红军游击队与苏营合并。9月14日,磐石红军游击队派人,将苏营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南满第一游击大队,大队长苏剑飞、政治部主任周建华。从此,苏营和海龙游击队便开始成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的一个组成部分。

3.成立抗日联军总指挥部

1934年2月,人民革命军一师三团在团长韩浩带领下最早进入西丰、开原、清原、兴京、宽甸、桓仁各县开展抗日活动。清原县委书记安日相(原清河沟区委书记)派韩震、金大目、尹焕3人兵运小组配合去韩浩联络抗日山林队,为迎接红军主力南下东边道做好准备。独立师南下之后,连战连捷,势如破竹。各抗日军纷纷前来接头,主动要求接受共产党和人民革命军的领导。1934年2月21日,在独立师的领导下召开了抗日大会,有大小17个队头参加,经讨论,成立了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会议决定,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所属部队外,其余参加会议的抗日军编成八个支队,即第一支队老长青,第二支队四海山,第三支队国军,第四支队朱司令,第五支队双胜,第六支队保国,第七支队金山好,第八支队赵参谋长。抗日联军总指挥部的领导成员:总指挥杨靖宇,副总指挥隋长青,参谋长李红光,政治部主任宋铁岩,外交委员赵思明(不久后升任副指挥),其余各队头也分别被选为参谋和委员。据1934年5月统计,独立师的总人数达到370余名。

1934年7月,为了争取团结清原、西丰、兴京、桓仁的抗日军共同抗日,杨靖宇率领独立师司令部两度南下。每到一地,都要召开群众会,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这不仅动员组织群众,撒下抗日火种,而且吸收了大批反日青年入队,使独立师迅速发展壮大。到1934年8月,独立师所属各部队的活动区域已经扩展到近二十个县,总人数已近700人。

4.九一八事变前后清河沟地下党员的抗日斗争

1930年8月清原县委成立。同时召开第一次执委会,决定成立中共清河沟区委,区委书记安日相,下辖兴隆台(清原)、上肥地(开原)、上清河(开原李家台镇)三个党支部和西丰老营厂党小组,共有党员30余名。1931年8月,海龙中心县委建立。10月,清原县的中共党组织划归中共海龙中心县委领导,清原党组织的负责人为李判相(开原县清河沟人)。

1934年以后,杨靖宇领导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经常到清河沟一带活动。清河沟的地下党员,在白色恐怖异常严重的情况下,一直同抗日武装保持着密切地联系,给他们送情报、带路、输送兵员。金世镇(清河沟共产党员)家住松山镇半拉子山村,他家就住了一名东北人民革命军家属。抗日队伍经常到他家来联系工作,他也经常向抗日队伍传递消息。1934年8月,一支抗日武装到大孤家子西南沟一带活动。李判相闻讯后,立即派金世镇、郑在春、郭仁俊3名党员和那位东北人民革命军家属,带着胶鞋、毛巾等物品去慰劳军队。由于有人告密,李判相、朴万秀、巨石山、金武喆不幸被捕。穷凶极恶的敌人逐个进行审讯,施以严刑拷打。在残暴的敌人面前,李判相坚贞不屈,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不久李判相等同志惨遭杀害。

1934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共通化中心县委。鉴于清原县党组织已被破坏,中共通化中心县委决定由李奎恒主持中共清原县委工作。在李奎恒的领导下,中共清原县委不仅在本县境内做了很多工作,并把党的工作发展到东丰、柳河、海龙、开原及兴京县湾甸子等地区,扩大了党的影响。

1934年6月满洲省委发布表《关于农民委员会与民众政府》的文件中指出:农民委员会的中心任务是,发动并领导广大群众反日反满政治的经济的日常斗争,把农民委员会造成农村里真正的政治机关。根据指示精神,在南满的东丰、西丰等地相继建立了农民委员会。据不完全统计,到1934年11月末为止,在南满地区建立的农民委员会有300多个。

1934年8月20日,在中共南满特委领导下,成立了南满抗日总会,通过了反日斗争纲领和反日会章程。此后,在磐石、西丰等广大南满地区,都相继成立了反日会。

事实上,农民委员会以及反日会等,在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动员参军参战,筹集军需给养支援人民革命军等方面,起到了人民革命政府所起的作用。

5.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成立

1934年11月5日至10日,中共南满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布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下设两个师。军长兼政委杨靖宇,一师师长兼政委李红光,副师长韩浩。二师师长兼政委曹国安。1935年4月19日,苏剑飞牺牲,杨靖宇决定把苏营改编为第二教导团(三师班底),团长杨俊恒,政委周建华,王仁斋调军部任副官长,筹备组建第三师。1935年6月,二师参谋长李松波率部到磐石、东丰、西丰活动。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八一宣言》。指出:必须建立一支由一切愿意抗日的部队组成的抗日联军,以尽抗日救国的天职。东北的抗日武装就是在宣言的号召下,建立起“东北抗日联军”的。

1935年8月以后,杨靖宇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连战连捷。截至1935年底,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总人数已经达到1600余人,比1934年增加一倍。根据“三三”制建制的要求,于1936年5月间,在兴京县草盆沟正式建立了第一军第三师。三师是由原第二教导团、五团的两个连和游击大队等改编而成的。师长王仁斋,政委周建华,参谋长杨俊恒,政治部主任柳万熙。下辖第五、第七两个团。

三师成立后,即以兴京、清原为中心,在包括抚顺、开原、柳河、西丰等县在内的区域里进行抗日游击斗争。刚刚成立的第三师开到平顶山、巨流河、老城、永陵一带后,与活动在清原、开原、西丰边界的抗日军金山好部配合行动约月余,便分兵两路向抚顺和开原方向发展。7月,师长王仁斋率队从兴京岔路子出发,挺近抚顺地区。另一部在政委周建华的带领下,深入开原东南部山林地带进行抗日斗争。一次在老龙头下边截击敌人汽车当场击毙日本人武岛,并将敌人汽车烧毁。从此,沈海铁路沿线各处都有人民革命军活动的足迹,震慑了敌人,也为一军西征准备了条件。

6.东北抗日联军成立

1936年2月10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名义下达了《为建立全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决议草案》,提及全东北抗日军队统一名称,改为“东北抗日联军”。2月20日,由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至第六军军长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谢文东和汤原游击队、海伦游击队具衔,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宣布废除抗日军一切不同名称,一律改组建制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三、四、五、六,以及抗日联军游击队。从而迈进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抗日联军时期。

1936年7月,魏拯民同杨靖宇主持召开河里会议。决定将抗联一、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一路军领导第一、第二两个军,共六个师,即第一军的一、二、三师,第二军的一、二、三师改称为四、五、六师。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副司令王德泰。同时决定将东满、南满两个省委组合成一个南满省委、领导第一路军,由魏拯民任省委书记。成立抗联第一路军时,抗联第一军总人数约3000余人。

7.一军的两次西征

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在与中央和关内红军断绝直接联系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配合红军北上抗日,打通与党中央和关内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直接联系,改编东北抗日联军独立作战的局面,并努力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抗联第一军先后组织进行了两次有名的西征。

1936年6月28日,由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一师师长程斌、参谋长李敏焕率领一师400余人出发西征,奋战月余,使部队受到不小的损失。

1936年11月,一军军部召集三师师长王仁斋、政委周建华、参谋长杨俊恒等开会,要求三师用半个月时间编制好骑兵队,进行西征。三师的西征策略是把三师部队全部改成骑兵,趁冬季辽河封冻之机,快速冲过南满铁路和辽河,挺进热河一带,与关内部队取得联系。经过三师干部战士的积极努力,按时完成了筹集马匹、调查了解路线等项任务。但新编成的骑兵队,在用具、技术等方面都有许多不足之处。这支西征军于11月下旬从兴京县出发,克服了重重困难,进行了一系列战斗,冲破了敌人的严密封锁,仅用一个月时间,部队过清原、越铁岭,跨南满铁路,到达辽河岸边。不料当年冬季气候暖和,冬季还下雨,辽河没有封冻,因此,西征军被阻于东岸。加之一个月的行军较快,有时昼夜兼程,人马得不到休整,部队不断减员,带路的同志牺牲后,道路不熟,使西征队伍继续前进遇到极大困难。同时,由于三师骑兵队进军神速,并且三师参谋长杨俊恒和杨靖宇同姓,相貌又相似,敌人误以为是杨靖宇在率师西征,益增惊恐,很快调集了大批兵力,前阻后追。三师停留在辽河岸时,后面追兵急至;在无法找到渡船的情况下,只好绕道返回,西征计划又未实现。

三师西征损失很大。开始西征时共有四百多人的队伍,因马匹、用具很差而掉队及战斗牺牲,回来的只剩下百十来人,于1937年春返回清原、西丰、兴京一带活动。

8.为牵制日军进关而英勇战斗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所指出的,“东三省的游击战争,在全国抗战未起以前,当然不发生配合问题,但在抗战起来以后,配合的意义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那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人,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人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甚至给予整个敌军敌国以精神上的不利影响,给予整个我军和人民以精神上的良好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东北地区共产党的组织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使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迈入了一个新时期。

7月25日,抗联第一军发表《为响应中日大战告东北同胞书》,号召东北全体同胞为“恢复中国人之东北”而战。确定了以游击战争全面钳制日寇进关,支援关内抗战的战斗任务。在东南满广大地区里,猛烈地开展游击战争。

1937年7月中旬,杨靖宇亲率抗联一军直属部队约150人,在清原县沙河子同三师会面。在西征中受到严重损失的第三师,这时也积极行动起来。周建华政委和柳万熙主任率领队伍在清原、开原、西丰一带进行游击战争,王仁斋师长带领第二连深入到沈阳、抚顺一带活动。7月18日,三师一部在周建华和柳万熙的指挥下,在开原县南东松木岭,与日寇园部部队冈田讨伐队交战,击毙冈田中佐和坂本少佐及士兵共13名,挫败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使敌人惊恐异常。同月,又在清原县七道河子设伏击毁敌人汽车1辆,打死日寇20多人,缴获机枪1挺,长短枪20余支及其他战利品。后来这支队伍来到西丰县境,广泛活动在十八道背、城子山、凉泉、房木镇一带。王仁斋师长带领三师游击队到达沈阳郊区后,曾几次入沈阳城内活动,搞得敌人很不安宁。10月末返回清原、西丰、开原一带活动。不久,王仁斋师长带着警卫员从筐子沟里去南岭杨大堡筹集子弹,行至钓鱼台时突遭敌人埋伏袭击,壮烈牺牲。

1937年秋,三师参谋长杨俊恒调任一军参谋长,协助杨靖宇参谋军务。

1937年冬,敌人加紧对抗日联军的“讨伐”。为了保存力量,三师政委周建华和政治部主任柳万熙带领队伍,由西丰向清原柳木桥子撤退。行至开原、西丰、清原交界的夹皮山时,与七县联防的日伪军遭遇。杀出重围之后,又在开原县蠢沟通驻清原的日军守备队短兵相接。周建华政委在掩护队伍撤退时,英勇牺牲了,年仅二十四岁。

师长、政委在短期内相继为国捐躯,抗联三师的领导重任就从此落在了政治部主任柳万熙一人身上,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他继续率领三师全体战士转战于冰天雪地、丛山密林之中,抓住有利战机不断地打击敌人。1938年,柳万熙又率部返回西丰县,正是这种游击战术,才使我小部队在敌人的势力范围内生存下来,而且还不断地骚扰和歼击日寇。从清原回西丰的途中,柳万熙就率部伏击了由西丰去房木镇的日寇军车,不仅击毙了鬼子龟井,而且活捉了田村,使这一带日寇再次受挫。后来日寇日益加紧围困,抗联活动区域日趋缩小,不得不退入密营。

9.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与敌周旋

日本侵略者为断绝我军的物资供应来源,摧毁我军的生存条件,加强了对抗日联军的经济封锁。敌人对包括粮食、棉布、棉花、盐、火柴等一切生活必需品,实行“配给制”。同时禁止向游击区运输任何物资。在我军活动区域中的大小城镇,禁止所有物资的自由买卖,一律实行“专卖”。而且每日只允许三个小时的买卖,还要对每一个买东西的人进行监视和限制。对集团部落周围的耕地也做出种种限制,如禁止种植可供直接食用的土豆、玉米、豆类等作物;禁止在“警备道路”附近种植高稞植物等。对抗联在深山里栽种的粮食蔬菜以及在深山密林里储藏的粮食等食品,进行侦察和破坏。对资助抗联的民众,发现后一律枪杀。总之,敌人千方百计地切断抗联的物资来源,妄图从生活上置抗联于绝境。

1938年秋,日军在西丰全县实行“归屯并户”,把分散居住在山沟里的农户,限期归到“部落”。在部落周围挖壕沟、砌围墙,车马行人出入均走大门,晚上设岗巡逻。1938年秋,伪警察来到西丰县拐磨子沟,将不愿意搬迁百姓家草房点着,整了拐磨子沟有33个大院、470多间房子被毁于一旦,变成一片废墟。1939年3月,伪开原县城警察署到周家窝棚附近破坏了百姓35户(150口人)的房屋,强行将这些户迁入周家窝棚村,并修筑了高4米、宽1米、长350米的土墙。每个集团部落容纳30至50户,多者100余户。群众出入要挂号,种地也不准离部落太远,致使大片耕地撂荒。西丰县在1938年全县有耕地212万亩,1939年时仅有184万亩,耕地减少了13%。此外日军还到处设置“警防所”和实行“回收民间武器”“调查户口”等一系列所谓“治本”措施。同时把抗联活动地区内民众的粮食都强制收缴,运走或配送到其他地方,对抗联活动地区内的民众仅配给二、三日的粮食。这一切使抗联第一路军处于极度困难之中。队伍终年生活在渺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里,与饥寒相伴,真是“天大的房,地大的炕;火是生命,森林是家乡;野菜野兽是食粮。”抗联战士所受的苦、遭的难,是无法想象的。但是杨靖宇领导的抗联第一路军的英雄们并没有屈服,他们仍然坚持着英勇顽强的苦斗。

1938年6月29日,一军一师师长程斌等80余人叛变投敌。程斌叛变后把抗联一军的重要部署和军事机密全部泄露给敌人,使抗联一军面临严重困难的形势。杨靖宇、魏拯民等于7月中旬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编一路军,将抗联一、二两军统一改编为三个方面军和一个总部警卫旅,实行分区作战。主力部队撤出老岭游击区,同时决定取消再次西征的军事行动计划。原属一军三师第七团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二方面军第七团。

根据老爷岭紧急会议的部署,抗联第一路军各部陆续向通化、临江一带移动。1938年8月2日上午,杨靖宇率领刚编织成的警卫旅及二师一部约400多人,在辑安县埋财沟发现敌情。杨靖宇率部在埋财沟设伏杀敌。在争夺制高点的战斗中,二师师长杨俊恒中弹壮烈牺牲。

1939年秋季起,敌人调集75000余人参加“讨伐”,倾其全力对杨靖宇及其领导的抗联第一路军进行疯狂的“围剿”。1939年秋末,杨靖宇率部与魏拯民决定为保存实力,免遭敌歼灭性打击,将一路军编成小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1939年底,杨靖宇率部为了甩掉敌军的追击,在濛江、抚松、临江、金川、辉南等地同敌人迂回周旋,作战数十次。但是由于连续转战不得休整,连冻带饿,伤亡惨重,队伍陆续减员。据记载,1939年12月24日,杨靖宇带领的队伍尚有400余人,到1940年1月,就只有200人左右了。1月末,杨靖宇率部进入濛江县五斤顶子密林里。这时,杨靖宇身边只剩下60多人。2月2日,杨靖宇身边还有20多人了。2月23日,杨靖宇将军壮烈牺牲。在生死关头,杨靖宇大义凛然,气冲霄汉,杀身为国,视死如归。

1940年春季,柳万熙率领十三名战士驻在临江黑瞎子沟密营,被叛徒出卖壮烈牺牲。

1941年3月12日,一路军余部混合编成一路军第一支队。此后,抗联第一路军余部在东北抗联教导旅和东北党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坚持斗争,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

为彰显杨靖宇将军的光辉战斗精神,密切人民军队与群众的血肉关系,中共中央东北局于1946年2月10日决定成立东北民主联军“杨靖宇支队”和“李红光支队”。1946年2月23日,辽东军区将集结在通化的南满一支队的铁岭义勇团改编为杨靖宇支队。

10.不能忘却的记忆

2020年1月3日,“重走抗联路领悟抗联魂——穿越城子山林海雪原”活动,在西丰县拉开帷幕。抗联一军后代马继民(杨靖宇嫡孙)、邓蕴超(周建华嫡孙)在西丰县向原南满地区的盘石、宽甸、桓仁、新宾、本溪、岫岩、桦甸、柳河、辉南、清原、开原、靖宇等主要县党委和政府发出倡议:

第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弘扬和传承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第二、整合发掘共享“东北抗联第一军”在红色资源,通过发掘各个县的抗联遗址遗迹,布点、连线,共同打造出“抗联第一军东北抗联路”。

第三、以“东北抗联路”为纽带,实现各县之间全域旅游的战略发展合作,精心规划,齐心协力,共同补齐“短板”,拉长“长板”,加固“底板”,在“创新”中,实现旅游事业的振兴发展。

第四、在弘扬和传承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中,激发出更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实现各县之间的经济发展战略协作,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是全国抗日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历史证明,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是发动最早,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战斗最惨烈的抗战,拖住了日军“北进”的后腿,拨慢了日军“南进”的时钟,牵制住大量的敌军,将永远在世界反法西斯史册上熠熠闪光,永垂不朽。正如毛泽东主席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说的那样:“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几个月内,就把东三省占领了。国民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是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违反国民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这个英勇的游击战争,曾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中间经过许多困难挫折,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

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党和人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正如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中指出的:“前东北地下党组织之党员与抗联干部同志们,在党中央领导与抗日救国的总的政策之下,曾在极艰难复杂环境中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洲国进行了长期的残酷的英勇斗争,曾得到东北人民的爱戴。‘八一五’东北光复初期,又协同苏联红军及八路军、新四军,最后击败日寇,解放了东北。是中国党光荣历史不可分的一部分。”

(作者系铁岭市档案和党史文献中心党史宣教科科长)

本文网址:http://lntldsw.com/news/658.html

备案号:辽ICP备2023010817号

铁网管备002014007

技术支持:大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