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者蘅传(第七章 在抗美援朝前线 1950.10---1951.11)

发布:2012-06-27 10:31 阅读:3638 次 【 字体:

第七章在抗美援朝前线(1950.10---1951.11)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公然以其陆、海、空军直接入侵朝鲜。6月30日,美国陆军第八集团军直接参加了朝鲜的地面作战。7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非法授权其指派司令官统一指挥侵朝各国军队。10月1日悍然越过“三八线”,疯狂地向北朝鲜首都平壤和东部重镇元山等地进逼,多次派遣空军袭扰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一些城镇和乡村,狂妄叫嚣:“鸭绿江并不是把两国(指中朝)截然分开的不可逾越的障碍”,严重地威胁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在此紧急关头,中国政府及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主席为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布命令,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命令中第四项指示:“志愿军以东北行政区为后方基地,所有一切后方工作供应事宜,以及有关援助朝鲜同志事务,统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同志调度指挥并负责保证之。”据此,杜者蘅被抽调作志愿军入朝参战的后勤准备工作。10月19日,毛泽东主席在给中南、华东、西南、西北等中央局的电报中指出:“为了保卫中国,支援朝鲜,志愿军决于本日出动。先在朝鲜北部尚未丧失的一部分地方站稳脚,寻机打些运动战,支援朝鲜人民继续奋斗。”并确定“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敌后游击战相结合”作为志愿军第一阶段的作战方针。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东北军区后勤部随即组成了志愿军司令部后勤科,负责志愿军后勤事宜,主任由东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张明远担任,杜者衡任政治委员。

1950年10月20日杜者蘅入朝参战。1950年10月23日,由志愿军司令部后勤科扩大组成东北军区后勤部前方指挥所,负责组织指挥志愿军的后勤工作和与后方联系等,杜者衡任政委。

经历五次战役

杜者蘅和志愿军全体官兵一样,入朝开始就遇到语言不通、人地生疏、天寒地冻,物资运输任务艰巨,通讯联络不畅等最严重的问题。

1950年10月25日晨,志愿军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打响。中国人民志愿军对窜入温井的伪军一个加强步兵营发起攻击,在两水洞地区,经一小时激战,全歼敌人,并乘胜攻占温井,揭开了战役的序幕。10月27日,志愿军再将温井以东地区伪军4个营歼灭;29日,再将由楚山窜回古城洞及其以南地区的伪军一个团击溃,歼敌一部。此时,敌虽已发现志愿军入朝,但认为是“象征性出兵”,故仍一面调整部署,一面继续冒进。英军第27旅,美军第24师已分别进至郭山,龟城地区;伪军第8师退守球场地区;伪军第7师东调球场、德川,加强其翼侧;美军骑兵第1师位于云山、龙山洞地区;伪军第1师主力撤至宁边及其以东地区。美军第二师也开始由朝鲜南部北调安州地区,作为预备队。

为歼击、钳制与调动敌人,彭德怀于10月30日9时发电军委,上报了作战部署。毛泽东于10月30日20时致电彭德怀,指出:“你们30日9时的部署是很好的。我方对敌人数量、位置、战斗力和士气等项均已明了,我军已全部到齐展开,士气高涨;而敌人对我方情况则至今不明了。”并指出所定歼敌目标“是完全正确的。只要我38军全军及42军一个师,能确实切断敌人清川江后路,其它各军,师能勇敢穿插至各部分敌人的侧后,实行分割敌人而各个歼灭之,则胜利必能取得。”接着又于11月2日连续两次电示彭德怀具体安排部署。据此,彭德怀果断地命令第38军歼灭球场之敌,迅速从敌右翼沿清川江左岸向院里、军隅里、新安州方向实施战役迂回,控制上述地区,确实切断清川江南北敌之联系。令第42军第125师向德川突击,并占领该地,阻敌增援。令第40军迅速突破当面之敌,相机歼灭宁边之伪军第1师,令第39军歼灭云山之敌,得手后协同第40军歼灭美军骑兵第一师。令第66军以一部兵力于龟城以西钳制美军第24师,主力视情从侧后突击该敌。

11月2日,第39军攻克云山,将美军骑兵第一师和伪军第一师各一个团大部歼灭。第40军攻击受阻,未能包围宁边敌军。第38军前出到院里地区,敌人感到翼侧受到威胁,开始全线撤退。志愿军乘机继续发动进攻,至4日,先后到达博川、龙登里、飞虎山等地区,并占领了德川。此时,敌主力已全部撤至清川江以南。志愿军鉴于歼敌机会已失,所携粮弹也已消耗将尽,乃于11月5日结束战役。

1950年11月25日第二次战役打响后,东北军区后勤部前方指挥所改称西线(后勤)前方指挥所,杜者衡任政委,下设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前方指挥所以及东线(后勤)前方指挥所。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是在第一次战役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此役,中国人民志愿军针对当时战场的实际情况和“联合国军”多国部队的心里状况,采取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方针,经过一个月的奋战,共歼“联合国军”36000余人(其中美军24000余人),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以外的全部敌占地区,并解放了“三八线”以南的延安、瓮津两半岛,迫敌退到“三八线”以南转入防御,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气焰,初步扭转了朝鲜半岛的战局。

1950年12月31日,志愿军开始对敌发动第三次战役,是突破“三八线”的一次进攻战役。1951年1月27日,志愿军再次发动了第四次战役,是在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利用中朝军队休整之机发起反扑的情况下,进行的防御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经过21天的汉江南岸坚守防御与横城地区的反击作战,和62天机动防御作战,歼敌“联合国军”多国部队78000余人,掩护了中国新入朝部队的开进、集结和展开,为下一次战役的准备赢得了时间,并初步取得了在优势装备之敌进攻面前实施防御作战的经验。在第四次战役中,1951年2月,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后勤供应及后勤保障能力的增加,将前方指挥所扩大为前方指挥部,部长由周纯全兼任,副部长张明远,杜者衡任副政委。

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五次战役,是为打破敌“联合国军”从志愿军侧翼登陆的企图而实施的进攻战役,志愿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50天的战斗,歼敌“联合国军”多国部队82000余人,缴获和消耗了敌人大量物资装备,迫使敌军转入了战略防御,也使中国军队进一步取得了对美军作战的经验。在第五次战役中,中央军委根据战局发展,提出“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联合国军”也开始实施战略防御,战争转入相持阶段。为全面加强后勤建设,保证持久作战,志愿军党委于1951年5月3日作出《关于供应问题的指示》,强调后勤工作是目前一切工作的首要环节,各级党委必须加强对后勤的领导,并把后勤工作列为议事日程的第一项。5月19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决定,提出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将在后方执行任务的工兵、高射炮兵、公安、通信、运输等部队划归后方勤务司令部领导与指挥,直接接受志愿军首长领导,负责管理在朝鲜境内的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6月,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成立,司令员由洪学智兼任,政治委员由周纯全兼任,副司令员张明远,杜者衡任副政委。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直辖参谋部、供给部、卫生部、军械部、运输部、军需部、财务部。

杜者蘅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部五次战役,战斗中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对志愿军参战部队军需供应的紧张工作中。入朝时,志愿军的每一名战士都即是战斗员又是后勤运输员,然而在第一次战役后,每一名战士所携带的粮食、弹药已经基本消耗掉,急需补给。这时的后勤补给工作是从后勤部的总渠道向每一个战斗队的每一个战斗员手中流动,工作量大,补给艰难。已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杜者蘅深知战争中后勤工作的重要性,他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讲团结,讲配合,坚决果断地执行命令。他强调:“战争中,后勤保障工作要争分夺秒,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只要我们后勤部门把作战部队需要的枪炮弹药、粮食被服等及时送上前线,要多少送多少,就能使部队减少伤亡,就能为战争取得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每次战役和重要战斗之前,杜者蘅都和后勤部门的领导一起研究部署后勤供应问题。也认真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特别在后勤司令部成立后,杜者蘅更加尊重司令员和政委的意见。他常讲:“洪司令员和周政委是老红军、老八路,有丰富的部队工作经验,我要好好向他们学习,当好助手,多做具体工作。”任务分工明确后,杜者蘅既落实筹备军需物资,又抓运输线的建设。工作起来风风火火,井井有条。

亲临一线指挥

在朝鲜战场的初期战斗中,由于美军有很强的制空权,给后勤供应工作带来非常严重的困难,经常有运送粮食、被服、弹药的汽车、火车被炸毁。随着战线的迅速南移、参战部队增多,运输距离加长,后勤保障工作更加艰难。到1951年2月,在志愿军发动第四次战役时,朝鲜战场运输线已尽在美军飞机控制之下。志愿军部队缺粮食、缺弹药、缺医药、缺被服,都急需补给。面对严峻的后勤供应形势,杜者蘅心急如焚,常常只身带领警卫员深入到各兵站、车站等落实后勤供应计划,研究运输方案,千方百计地保证多为前线部队送去部队急需的物资。一次,杜者蘅到熙川兵站检查工作,发现火车站有美军投下的大量定时炸弹没有排除,定时炸弹不断爆炸。当晚有几列运载坦克的火车即将进站,情况非常危险。兵站人员建议把火车退到15公里以外的一个小站去卸坦克。而接收坦克的同志说,那个小站周围有沟,坦克开不出来更危险。杜者蘅听了情况汇报告后,果断决定,坚决迅速排除炸弹,不能后退,确保运载坦克的火车按原计划进站卸车。在杜者蘅亲自督战下,经过奋战,终于把车站附近的炸弹全部排除。火车顺利进入车站,卸下的坦克及时开赴前线参战。

在炮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杜者蘅在全身心地投入到后勤保障工作的同时,还利用战役的间歇,对后勤机关干部进行时势政治教育,以鼓舞士气,提高干部战士对取得战争最后胜利的信心。他亲自给干部战士作形势报告,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与战场形势紧密结合,研究剖析各个战役、战斗,讲解战场战术理论等,干部战士都十分爱听他作的报告。

经受严峻考验

1951年7月开始,朝鲜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是40年未遇到过的洪水。公路全部被破坏,房屋坍塌,桥梁炸断后被冲走。志愿军的主要物资集散地三登附近变成了一片汪洋,仓库、医院和高炮阵地全遭水淹,许多电线杆子都被洪水淹没了。安州、鱼波车站直到平壤附近,全部被洪水吞没。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又碰上特大洪水,后勤保障工作做不上去,对那些战斗中的志愿军部队将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杜者蘅与志愿军后勤部(简称志后)领导一样,吃不下睡不着,心里像火烧一样。

越困难,越要冷静的处理一切问题。杜者蘅与志后全体同志一起投入战斗,采取一切可行的应急措施,解决后勤运输保障工作。首先是把不通的桥梁和能通的公路连接起来。西清川江、东大同江和东沸流江桥被冲毁后,敌机白天黑夜不停地炸,加上地势险恶,桥梁短期内很难修复。志愿军后勤部就集中了4个大站和一千多辆汽车,采取倒运的办法,也叫“倒短”,在西清川江桥头倒运了600多车皮的物资,在东大同江桥头倒运了1100多车皮物资,在东沸流江桥头倒运了270车废物资。这就是抗美援朝战争史上有名的“倒三江”。这种倒运、漕运、接运办法是在洪水泛滥、敌机轰炸情况下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运输形式,在路断、桥断的情况下保证了运输的不间断。

此时,美军已趁机集中其主要空军力量对志愿军后方实施“绞杀战”,志愿军部队积极开展反“绞杀战”斗争。至10月,志愿军后勤部队增至18万余人。运输汽车增至3700多台。为加强铁道运输和铁路建设,11月在安州成立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统一负责朝鲜境内铁道运输的管理、组织与实施,并陆续增加铁道运输部队、抢修部队和护路高炮部队,总人数达5万余人。后勤战线采取严密防护,积极打击,以防为主,防打结合的方针,对物资严密组织疏散并加强伪装,有计划地构筑地下、半地下仓库和掩体,把人员、物资、车辆转入防护设施内;组织抢修部队对铁路、公路随炸随修,在铁路受阻地段,组织运输部队和装卸部队进行倒运、接运;加强高炮部队的对空防御和群众性的对空射击活动。与此同时,志愿军后勤还改变原来的供应体制,实行分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并建设与此相适应的兵站运输网。从中国口岸至一线各军后勤驻地之间的战役后方,划分5个供应区,各设置一个分部;沿作战正面按东、中、西方向划分3个供应区,负责供应正面作战部队;侧后东西两翼划分2个供应区,负责衔接国内运输,囤积物资,支援正面3个分部,同时负责反登陆后勤准备和供应本区内部队。在划分供应区的基础上,通过建设纵横交错、相互联接的铁路、公路把各供应区联结成网,并沿主要交通道路配置兵站、医院、防空哨,以及工兵、高射炮兵、通信兵、汽车部队等,在整个战区形成一个既能打、能防、又能运、能储、能供、能修、能医的对敌斗争体系和后勤保障体系,即兵站运输网。同时取消兵团后勤,由分部直供到军。在战术后方,以军后勤为主体,按军、师、团系统实施建制供应。至1952年6月,志愿军挫败了美军的“绞杀战”,并在反“绞杀战”斗争中建成“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改变了后勤供应的被动局面,为保证持久作战打下了基础。

杜者蘅以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志后其他领导一起,在中朝人民的支援下,在铁道兵、工兵、高射炮兵等部队的密切配合下,战胜了“联合国军”的严重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完成了繁重的后勤保障任务,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后来杜者蘅曾对孩子们讲到,在朝鲜战场上,条件异常艰苦,天天都遭敌机轰炸,因此都住在山洞里。一次敌机轰炸,炸弹正好落在了杜者蘅所住的洞顶上,杜者蘅所有的东西和家里托人带去的物品与信件全部毁于一旦。庆幸的是恰好杜者蘅外出开会,方才幸免于难。

荣获国旗勋章

杜者蘅在朝鲜战场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军需供应工作任务。在朝期间,荣获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颁发的国旗二级勋章一枚。周纯全政委曾评价说:“老杜有学问,工作好!”

1951年11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杜者蘅为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部长,11月初,中央军委给志愿军彭德怀总司令指示电,令杜者蘅回国任职。

1951年11月18日,杜者蘅奉命离开朝鲜战场回国。

1958年,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代表团来我国访问,给杜者蘅颁发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国旗一级勋章一枚。

本文网址:http://lntldsw.com/news/537.html

备案号:辽ICP备2023010817号

铁网管备002014007

技术支持:大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