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 在 飞 天(一)

发布:2012-06-28 09:42 阅读:3642 次 【 字体:

志在飞天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

“从1957年学火箭,我只做了三件事,运弹头,运卫星,送中国人遨游太空。”

—王永志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自古就有遨游太空的愿望。从远古“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到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从战国诗人屈原面对长空发出的“天问”到明朝万户乘坐绑在一起的47只火箭为人类首次尝试飞向空中,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几乎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沧桑历史一样悠远。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这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完成的一个伟大壮举,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这个全世界为之瞩目的伟大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就是从辽北黑土地的庄稼院里走出去的王永志。

王永志,铁岭市昌图县人,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回国后,一直从事航天科技工作,先后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室主任、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院长,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首任院长。1992年11月出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他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他的一生,都和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有着特别紧密的联系,他为祖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航天科技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实现千年飞天梦想第一人”,并因此荣获了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王永志的身上,集中体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王永志祖籍山东济南府大王庄。从他曾祖父时起,王家由山东迁居到东北昌图,在大洼六马架子一带居住。祖父王义库,兄弟3人,排行老大。之后,祖父迁居至八面城以西8华里的董家屯。祖父生有4子,王忠、王贵、王景、王和,在族内大排王忠老二(迁居黑龙江)、王贵老四(现后人定居昌图县前双井子国家村)、王景老七(无后人)、王和老八(后人以今昌图八面城镇老坊村董家屯为定居点)。王永志的父亲王和,与昌图朝阳乡仁家窝棚王刘氏(后有名刘兰香、刘金玲、刘杰)结婚,生有1女、6子,长子王永山、长女王氏(魏王氏,后有名王永兰)、次子王永清、三子王永福、四子王永志、五子王永奎、六子王永杰。

20世纪30年代,董家屯共有5户人家,一条小路从屯中穿过。路南是董家,再往南是下甸子,水草丰茂;路北是王家祖宅,3间土平房,西北侧是王占山家,东北侧是吴家和杨家,吴家的西侧是现在的王平家住居。屯西侧有刘家坟。1942年秋冬时节,王和由昌图县城交完“出荷粮”返家途中突发急病倒地,1天后病逝于胃穿孔,葬于董家屯西,现族人称作老坟。王景(1885――1963)与王和一家人在一起生活,终身未娶,是家庭主要劳动力,1944年曾顶替王永山到西安(今辽源)煤矿出劳工,九死一生,近1年后被家人保回,1963年病逝,葬于老坟处。王永山(1914――1996),农民,世居昌图县八面城老坊村董家屯,娶董家屯董朴民为妻。他农闲时念过两次私塾,才思敏捷、精明强干,人送外号“小诸葛”,是父亲的好帮手,在王和逝后掌管王家。他小心经营掌管王家大小事务,使王家在村中以忠厚、勤劳、纯朴、家风严谨而受人尊重。他小心呵护着弟弟们,1940年4月,日伪当局在昌北境内征收国兵时,曾顶替王永清、王永利体检伪满州国国兵(因其身上有皮肤病,体检不合格)后被人举报,曾在自家院中挨打、罚跪。他使弟弟们得以避开灾难,健康成长。他影响、启蒙、带动了四弟王永志,极力要求王永志求学成材,加入共产党,是科学家王永志一生中最尊敬的人物之一。王永山与董朴民生有2子、2女,长女王淑珍(农民,嫁刘振才为妻)、长子王平(农民,娶韩玉霞为妻,现为老坊村村长,有3子)、次子王双(石油工人,娶蒋秀元为妻)、次女王淑春(农民,嫁宋金中为妻)。王永兰(1916――1983),农民,嫁昌图县大洼乡长岭村岫岩沟魏文阁为妻。王永清(1920――1974),农民手艺人,世居昌图县八面城老坊村董家屯,娶老坊村迟风枝为妻,与大哥王永山东西屋居住。不擅长农活,17岁在八面城跟从表姐夫张玉学徒木匠,3年出徒,手艺好,一天可以打好一个“洋门”,特别拿手的活是打“犁杖头”,他做的“犁杖头”特别好用。王永清与迟风枝生有3子,王峰(干部,现任铁岭市四合粮库主任、市人大代表)、王臣、王宇(干部,现任昌图粮食局住大连办事处副主任)。王永福(1928――1954),农民,世居昌图八面城董家屯,家族主要劳动力,农闲时扛着锄头到八面城市场等活,打短工或给别人家“耪青”补贴家用。娶昌图县曲家乡小房村人高秀芝为妻,生有1女王淑清,出嫁后现在吉林省四平市居住。王永福得脑膜炎逝。王永奎,1934年10月出生,曾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娶大学毕业生、阜新人于秀芬为妻,生有1子王松松(曾留学俄罗斯)。现定居大连开发区。王永杰,1939出生,农民,世居昌图县八面城老坊村董家屯,娶大洼人丛淑霞为妻,生有1女3子,长女王淑英,长子王祥、次子王力(农民)、三子王强。

王家祖祖辈辈都是本本分分的庄稼人,以开荒种地,扛活打工为活,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传统、质朴的中国东北农村生活,从来没有人进过正规学堂。1932年11月3日(农历十月初六),王永志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镇老坊村董家屯(时为伪满洲国奉天省昌北县九区董家屯)。他的出生,对于纯朴的农民王和夫妇来看,一个勉强度日,青黄不接时要以野菜充饥的家庭,也只能算添人进口罢了。当王永志懂事后,他便能尊敬长辈,尊重兄长,每年的大年初一他都会为长辈拜年,到邻居家拜年。在东北的习俗中,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贴年画、贴对联,但王永志不认识年画和对联上面写的啥字,也就不明白那上面所表达的意思,他很想读懂那些年画,读懂那些对联,他想象有钱人家的孩子那样上学读书。但他知道,家里是没钱供他上学的。他能帮家里“拣粪”上庄稼,拣柴、打柴,也经常和小伙伴去屯子南面的下甸子、屯子西面的老坟一带去玩耍。当王永志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时,长他18岁的大哥王永山早已读懂了他渴望读书的心理,也了解他聪明、有才气。1940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十六)清早,在父亲还在熟睡时,王永山瞒着父亲把王永志带到离家8里地外的八面城南街国民小学(初小,4年学制)报了名。父亲知道后大发雷霆,说:“穷人家的孩子,念了书又能怎怎么样?快把学给退了!”王永山机灵地对父亲说:“人家是官办学校,报了名就不能退,退学要罚钱的呢。”(注:2004年4月29日,铁岭市委党史研究室采访王永志实录)父亲一听说要罚钱,也就不说什么了。就这样,王永志在大哥的关爱下,成为王家第一个走进学校读书的人,并且与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读就是22年!

贫困的家境,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想读书识字的强烈愿望,激励着幼年的王永志发奋学习,他也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懂事得多。上学后,他每天往返十七八里路,经常是“两头不见太阳”。不论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他从不缺课。课本和一个自制的木质文具盒用一块“包袱皮”包起来夹在腋下,铅笔头都舍不得扔掉。夏季的雨天,他会把母亲给他做的布鞋脱下,赤脚走路,到学校再穿上;冬季里,母亲要起早贪黑的忙于给别人家纺线、用小铁棍打“瓜子”换钱(注:当时这一带的农户种植“打瓜”,这种瓜的“瓜子”可以用于制作糕点),以补贴家用。东北的冬季十分寒冷,没有棉鞋穿冻脚,课间时他就跑步取暖,一顶狗皮帽子要和弟弟换着戴。为节省,他经常不吃中午饭,直到晚上才和家人一起吃饭,一饿就是一天。艰苦的生活开始打造他坚韧执着的个性,他学习努力,上课的时候精神非常集中,把自己懂了的功课要马上重复几遍,把它记住,因为放学回家还得帮着家里干活。他知道,书上的不算自己的,书丢了,知识也没了。理解了、记住了那才是自己的,并养成了这种学习的习惯。在小学,王永志门门功课考试名列前茅,曾得过学校的物质奖励,如橡皮、笔和本等,也曾因连续几次考试优秀而得到过学校奖励的制服,老师们都喜欢他,同学们都尊敬他。

1942年的秋季,在王永志读小学3年级时,父亲王和在交完“出荷粮”从昌图返家的路上,胃病发作痛的倒在路边,当家人把他抬回家后,连夜送到八面城医院救治,因需到沈阳的大医院手术治疗,家中没钱,父亲又坚决反对医治,1天后病逝。王永志在悲痛中意识到,家里的“顶梁柱”没了,生活将更加困难,于是产生了退学帮家里务农的想法。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后,王永志连续几天没去上学,大哥王永山催他上学,王永志就对大哥讲:“父亲没了,家里会更加困难,我想回来帮助家里干农活。”王永山激动的对王永志说:“父亲没了还有大哥呀,你还是去念书!”在大哥的坚持下,王永志又返回学校读书。

1944年春,王永志入南街国民高级小学(高小,2年制),编入优一班,班主任老师是刘汉甲。品学兼优的王永志引起了刘汉甲的关注,在高小阶段,刘汉甲对王永志给予了特殊关照,常常领他到家里吃饭,下雨、下雪天还会领他到家里住上一宿。

日伪统治下的国民教育,将日语列为国语,为必修课,同时设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生物、体操和军事训练等科,推行奴化教育,对学生打手板、罚站等体罚经常发生。同学们厌倦、恐惧学校的痛苦,日本统治者推行的“勤劳奉仕”、“勤劳奉公”以及强征“出荷粮”等一系列暴行,祖祖辈辈过的这种水深火热的日子,都引起他深深的思考,他在思想上开始成熟,他痛恨日本人,痛恨这种旧的制度,痛恨这种亡国奴式的生活,渴望新生活,渴望自由。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光复。11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派何戈带领辽北军区149团骨干接收昌北县,组建了中共昌北县工作委员会,驻地八面城。1946年初,王永志领到了县长何戈签发的南街小学毕业证书,并考入昌北中学。

1946年春,王永志入学昌北中学,被编入一年甲班,班主任是教英语的范培正,教导主任刘汉璞,校长白广田。同年4月,中共昌北县委党政军机关向北撤退,国民党军91师进驻八面城,改昌北中学为八面城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简称八农),直到1947年底,国民党军队撤出八面城后,“八农”又恢复为昌北中学。在国共两党拉锯的硝烟中,王永志断断续续地进行着他的学业,直至1947年初因战争被迫停学,在家务农。他扶犁、点种、铲地,放猪、放马,在劳动的间隙练习书法、绘画,阅读“古文观止”,背“中文字典”,以至于能将一本“中文字典”从头背到尾。

1947年底,昌北中学准备复课时,刘汉甲老师关切地派王永志的同学单永惠到他家里去通知他,之后又亲自找到王永志的大哥王永山做工作,力劝王永志复学。刘汉甲讲:“守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注:刘汉甲访谈录,原件存铁岭市委党史研究室)刘汉甲对王永山讲,你弟弟学习啥样,你不知道,我当老师的最清楚。那么多学生,我就找王永志一个人,他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刘汉甲是王永志最为尊重的恩师之一,他们师生的感情一直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王永志在谈起家乡或自己成长经历的时候总要提到刘汉甲老师,“如果没有小学老师刘汉甲,我会是一名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刘老师在我人生十字路口上起了决定性影响,改变了我的一生……”2002年,在刘汉甲90大寿的时候,接到了王永志的一封情真意切的贺电:“春秋九十,学子数千。今日大寿,谨致祝贺。老师教诲,时刻不忘。衣食相加,力量源泉。箭射天狼,星耀银河。飞天梦成,以报师恩。”

在刘汉甲老师的帮助下,王永志又重返学校课堂。不久,王永志的家乡获得解放,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使王永志家分得了土地,生活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于一个当长工、打短工的佃户家庭来讲,确实是很大的惊喜。王永志深深地认识到,共产党和八路军是为穷人、老百姓谋幸福的。因而产生了跟共产党走,保家保田的思想。在昌北中学,王永志思想活跃,学习成绩突出,并于1948年4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他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是老师和校领导的得力助手。曾任班长、班级团支部书记,学校学生会社会服务部委员。1949年是王永志成长、成熟重要的一年,他在刻苦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写标语、贴标语,街头演讲,护理东北人民解放军伤病员等。他曾组织起了一支学校文艺宣传队,亲自编导了“为谁打天下”的歌剧节目,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主要目的,在城乡演出,受到工农大众的热烈欢迎。校领导组织编写昌北中学校歌,语文老师拿出初稿后,王永志受校领导委托,组织最后修订,他在“辽阔肥沃的昌北平原上,翻身农民树起了革命的中学堂……”校歌初稿基础上,添加了“革命的乳浆养育了我…师生团结在一起…为革命培养接班人”等语句后定稿。在这首校歌的激励下,同学们积极争取入团的多了。王永志在昌北中学时,经常会得到学校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初三时得到了一支当时很难见到的自吸水钢笔,如获至宝。

1949年11月初,王永志在地方党组织及校领导和老师的培养下,思想进一步成熟,中共昌北县城关区委决定秘密发展他为中共党员,区委书记牛林苗与他进行了入党前的谈话,并担任他的第一入党介绍人,另一位介绍人是工农干部徐坤。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王永志的一个追求、一种渴望,但这毕竟是涉及社会和家庭的大事,他在一天晚上把大哥王永山请到了学校,征求大哥对他入党的意见。在八面城的大街上,饱经世事风霜的王永山道出了一位中国农民纯真质朴的想法:“得民心者得天下。”“国民党太腐败,太不得民心;共产党得民心。但共产党眼下还不行,看武器装备,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太强。”最后,大哥王永山一锤定音:“如果共产党打胜了,你就跟着共产党往南走;如果共产党打败了,你就跟着共产党往北走。”(注:2004年4月29日,铁岭市委党史研究室采访王永志实录)大哥的一席话,为王永志指明了政治方向—“跟着共产党走”,这就坚定了他入党的决心。1949年11月17日晚,王永志在城关区委的一间办公室内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面对着庄严的党旗,他向党宣下誓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党的利益高于一切。遵守党的纪律。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做群众的模范。保守党的秘密。对党有信心。百折不挠,永不叛党。

王永志在昌北中学时,对自己的未来也曾有过美好的设想。曾想当一位生物学家,改良物种,使农民种地多打粮;想当一名县大队的战士,真刀真枪地为共产党和劳苦大众打天下。但现实为王永志选择了另一条发展道路。1949年5月4日,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创建了东北实验中学(辽宁省实验中学前身),实验前苏联教材和教学法,决定招收各学校第一名的学生,免费保送入实验中学。临毕业前夕,由于王永志在初中3年的各科文化课平均成绩达98.6分,昌北中学的教导主任汪恒找到品学兼优的王永志对他说,你就别参军了,学校决定保送你到沈阳的东北实验中学继续学习。

本文网址:http://lntldsw.com/news/539.html

备案号:辽ICP备2023010817号

铁网管备002014007

技术支持:大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