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 在 飞 天(二)

发布:2012-06-28 11:21 阅读:3072 次 【 字体:

志在飞天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

1950年2月,王永志在故乡辽北尚沉睡在冰封之时,背上行囊,告别家乡父老,踏上了去沈阳求学的路程,入东北实验中学高七班学习。从辽北小镇来到东北首府沈阳,使王永志大开眼界。东北实验中学位于沈阳北陵附近,校园很大,校长由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车向忱兼任,学校的老师大多来自名牌大学。最吸引王永志的是学校里那些物理馆、化学馆、生物馆和图书馆以及使用的前苏联的教材和教学法。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讲,王永志感觉与八面城比,沈阳太大了;与昌北中学比,实验中学太好了。他想到,是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为自己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做一个象米丘林那样的著名的科学家去改良品种,实现当一个优秀生物学家的理想。

1950年5月4日,在东北实验中学建校一周年的日子里,根据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在校党组织的统一安排下,王永志等一批党员公开党员身份,同期学生党员有30余名,王永志所在班级只有两人。之后,王永志在东北实验中学曾担任班级党支部书记,学校学生会生活部部长,学校共青团总支组织委员。在实验中学,王永志勤奋好学,他当时最喜欢的课程是生物课,生物老师王志谦那引人入胜的讲解和近于神奇的实验,以及摩根的遗传理论、米丘林的学说等等,都使年轻的王永志如痴如醉,梦也逐渐变得真切起来,长大后要当生物学家,改良物种,创造新物种。他幻想着有一天,麦子、水稻能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玉米梢上能长出高粱。

就在这一年,朝鲜战争爆发,随着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战场的形势急转直下,美军倚仗着先进的武器装备,由南向北迅速推进,直逼中朝界河鸭绿江,并开始轰炸中国沿江地带。美国侵略者的飞机不时侵犯辽东领空,有时甚至深入到抚顺一带。空袭警报一响,就得停课进防空洞,幸福宁静的学习生活就这样被破坏了。为了免遭破坏,实验中学不得不北迁,物理馆、化学馆的实验仪器设备装箱了,生物馆的珍贵动植物标本运走了,初中的小同学先期迁往黑龙江的绥化,王永志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美帝国主义欺人太甚了!每当王永志和同学们聚会时,都要反复唱一首老歌:“……赴国难,共伸义愤,卖牛买枪从军……”他们喊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心声。不久,实验中学附近的沈阳北陵机场出现了苏制米格-15战斗机,在当时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超音速喷气式飞机,它飞过之后好久才能听到声音。一有空袭警报,它们便一架接一架地直插蓝天,勇敢地前去迎敌,“那劲头儿,真解气。”朝鲜战场上空战斗捷报频传,战斗英雄王海、张积慧等人击落美军王牌飞行员驾驶的战机,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敌人的威风。王永志被那种使敌人望而生畏、让自己人扬眉吐气的喷气式飞机所倾倒,它在蓝天上的勃勃英姿、在战场上的凛凛威风使他羡慕不已。王永志懂得,一个民族如果弱小要受人欺凌,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就难得安宁。他感悟到:“只改良物种是不行的,有国无防是不行的,得有强大的国防,叫别人不敢欺负。”(注:2004年4月29日,铁岭市委党史研究室采访王永志实录)王永志觉得,有了飞机就有了强大的国防,就有了保障。因此,高中毕业前,王永志在班主任钱永耀老师等的鼓励下,作出了一个影响自己一生的选择——报考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天遂人愿,高中3年门门功课全优的王永志,如愿以偿地敲开了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的大门,从这时起,他的一生便与航天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王永志是幸运的,在那个自我选择还是奢望的年代,他的选择,一步就踏上了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在清华大学学习1年后,正赶上国家准备派人到前苏联学习,成绩优异的王永志有幸被选中。1954年初,王永志和一批选派的留苏学生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学习。这一年的暑假,他回到家乡探望亲人,帮助母亲做家务、帮助家里干农活,以至于给七伯父洗衣服,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夸奖大学生王永志农民子弟那纯朴的品格初衷不改,定能有大出息。

1955年8月,王永志留学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设计。曾担任俄罗斯中国留学生总会主席,党总支副书记。在这个航天大国学习的时光里,对王永志影响最大,让王永志最难忘的是1957年。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11月7日在莫斯科红场向世人展示了先进的洲际导弹,而同年的11月16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北京南郊成立,钱学森出任首任院长。

1957年11月,前苏联政府同意部分中国留学生学习火箭导弹设计,根据国家需要,王永志正式改学火箭导弹设计专业。这一年是前苏联共产党建党40周年,毛泽东主席应邀到莫斯科参加世界共产党首脑会议,王永志和许多中国留学生到机场迎接,并于11月17日在莫斯科大学礼堂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亲耳聆听了毛主席那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著名演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就是这次接见,王永志被毛泽东那伟人的风范和浪漫洒脱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折服了,时隔40多年之后,王永志在谈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仍激动不已,沉浸在幸福之中。他对当时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毛泽东的激情、自信、幽默、睿智使他难以忘怀。他回忆说:“(毛泽东)开场的第一句话就给我们很大的激励,特别是最后一句‘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我们当时都感觉到这是一种重托,对我们寄与巨大的希望,激励着我们继续学习,可以说激励了我们一生。”

领袖的关怀、祖国的期待,使王永志倍感肩负的责任重大,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中,他那忘我的学习劲头,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也博得了导师的喜爱。1960年暑假,当王永志还有一年的学业时,由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专家从中国撤走,而在苏联学习的留学生,也必须回国。中共中央决定全部召回留苏学生。王永志等人提前回国,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参加“两弹一星”(注: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这时,王永志与他的女朋友王丹阳都已是二十八九岁的大龄青年了。趁着暑假,他们操办了婚事。他们相识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班,相恋于莫斯科河畔。王永志与王丹阳一个攻航天,一个学地质,专业虽然不同,却经常互相切磋学习方法,彼此给以鼓励、帮助,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使他俩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王丹阳出生于上海一个富有家庭,在俄罗斯中国留学生总会担任文艺部长。她聪颖美丽,舞又跳的好,是留学生们公认的“舞后”,也是众多翩翩少年追逐的对象。然而王丹阳独独钟情于来自辽北农村的穷孩子王永志。婚礼十分简朴,房子是借的,洞房里的被褥是招待所的;桌上的喜糖、水果是一位当教师的昔日同窗和几个老同学用自己的钱和票证买的。

新婚第4天,王永志突然接到高教部通知,让他马上重返莫斯科,继续完成学业。原来,中共中央和周恩来总理考虑到国家急需建设人才,决定留苏学生不要全部撤回,国防工业的重要学科每系派1人回去继续学习,以便尽可能全面地把各种知识学到手。共有火箭、发动机、无线电、机器仪表等5个系的6位留学生返回莫斯科。

对于蜜月中的恋人来说,这个决定来得实在太突然了。但王永志和王丹阳毕竟是将自己的情感融于祖国兴衰的一代人,新婚的恋情很快被一种为民族争气、为国家争光的更高昂的情感所取代。当回忆这一往事时,王永志只是淡淡地说,那个时代的人对这些好像都能做到,就是国家怎么安排怎么干,而且都没二话。

临行前,周恩来、朱德、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重返苏联的为数不多的留学生,特别强调要讲团结,广大的苏联人民对中国是友好的,希望这些年轻人发愤争气,把尽可能多的新知识学到手,带回来,在祖国的建设中开花结果。王永志十分专注地聆听着中央领导同志的每一句话。他心情激动,一种临危赴难、慷慨激昂的感情油然而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决定像普罗米修斯那样,甘冒被锁在高加索山崖的危险,去获得造福人类的火种,烧旺中国那幼弱的航天事业的火苗。

王永志重返莫斯科后,中苏关系的破裂并没有在莫斯科航空学院的师生间引起波澜。王永志的老师和同学们仍一如既往,对他很友好。学院图书馆那位娜塔莎大娘依然象从前那样,把别人不容易借到的书破例借给王永志。王永志并幸运的遇到了一位令他受益终身的老师-米申。米申是一位治学严谨,非常认真的导师,在火箭设计方面造诣很深,当他得知有一位品学兼优的中国留学生王永志要来学习时,主动向校方提出要求:要亲自指导王永志。米申与王永志一见面就讲道,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破裂了,那是政治家的事,我们是搞科学技术的,我们之间的关系不会改变,我们仍然是师生关系,你不要有顾虑,有啥问题该问就问,我们一定把毕业设计做好。尽管米申院士对王永志一如既往,但中国留学生还是受到很多约束,每次上完课所有的笔记都不能带出教室,所有的资料也不能借出。王永志绞尽脑汁想出各种问题向米申请教,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一切能得到的航天技术资料,度过了既紧张艰辛又无比充实的一年。

1961年春节,新婚后的王永志尊重家里老人的愿望,在学业的百忙之中携妻子王丹阳回到铁岭昌图八面城老家探望亲人,家里人赶着马车到八面城火车站把王永志和王丹阳夫妇接回家。聪明、贤慧的王丹阳由王永志陪同拜会了家乡长者,乡亲们用糖果、瓜子热情招待了“念大书”的王永志夫妇。王永志给孩子们带回了俄罗斯的糖果和玩具,节日里,王丹阳领着侄儿王峰等孩子们逛八面城农村市场,为孩子们买“冰糖葫芦”吃,一家人其乐融融,乡亲们欢欢喜喜。

1961年初,在准备毕业设计时,为了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王永志特意选择了火箭技术中最为艰深的洲际火箭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在导师米申的指导下,他的毕业论文《洲际导弹设计》获得了莫斯科航空学院优秀论文,导师米申动情地对王永志说:“希望这不是你最后一次当总设计师。”米申的这一句话果然应验,回国后,王永志当总师真的是一发而不可收。他先后担任了数种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几种火箭的研制总指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等要害职务,参加和参与主持了6种新型火箭的首次发射,均取得首次发射无一次失败的骄人战绩,在中国航天界有“常胜将军”之美誉。20多年后,王永志和米申院士在北京重逢,米申见到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没有辜负我对你的期望。从那以后,王永志每次到莫斯科都要拜访这位恩师。2002年,王永志最尊敬的导师米申院士病逝,悲痛中的王永志委托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代送了花圈。

1961年8月,王永志以全优成绩在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被学院授予优秀毕业生称号,授予工程师职称。学院对中国这位高才生发生了浓厚兴趣,米申代表学院挽留他留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并告诉他:“你是我院破格允许住校读研究生的第一位外籍学生!”王永志婉言谢绝了。他知道,祖国的航天事业在等待着他,他归心似箭。

王永志从莫斯科航空学院带回了尽可能多的知识和资料,尽管许多文字资料,包括自己的毕业设计资料,都不许中国留学生带走,王永志还是早有准备。他拼命用脑子记,回国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脑子里和笔记本里的东西尽快整理出来,为发展中国航天事业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资料。

本文网址:http://lntldsw.com/news/540.html

备案号:辽ICP备2023010817号

铁网管备002014007

技术支持:大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