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 在 飞 天(四)

发布:2012-06-28 12:03 阅读:3041 次 【 字体:

志在飞天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

1992年,王永志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也是在这一年,花甲之年的王永志接受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挑战———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就是这位花甲老人,带领七大系统的航天人用十年时间赶超了国外近四十年的航天发展路程。

“我们做火箭的,最后一定要把人送上天。”这个梦想一直萦绕在王永志心头。此前,美、俄的宇航员已经自由地游弋于浩瀚的太空。中国的飞天蓝图如何描绘?王永志坚持走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之路。他说,“中国的飞船一上天,就要和国外搞了40年的飞船比翼齐飞,不相上下。”

载人航天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千万人的努力,但越是这样的大工程,越需要一个有胆魄、有能力的总设计师。“我作为总设计师,只是牵头抓总,定基本方案,然后在研制中提出要求,协调处理问题,也就是抓好工程的总体设计。”在接受采访时,王永志总是这样轻描淡写地说。但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的同事们都说,他是工程的灵魂人物,把握技术方向的“龙头”。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中,“龙头”一摆,稍有偏差,后面不知要甩出多远。

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巨型航天工程,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王永志作为这项工程主要技术负责人,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应该怎么给中国的飞船定位?中国的载人航天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美国和前苏联比中国早40年发射飞船,中国应该搞一个什么样的飞船呢?一条路就是和他们当年一样,踩着他们的脚印走下去。这样,就将永远落后于别人。另一条路,就是迎头赶超,瞄准当前世界的先进水平,一步到位,跨越40年。王永志把眼睛瞄上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载人飞船。作为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工程总体定位既要考虑到必要,又要考虑可能。用王永志的话就是“既要先进,又要保证能拿下来”。经过反复论证,他提出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高起点、高效益、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设计思想。

按照王永志的总体设计思想,中国的航天事业,一开始就站在了高起点上。

“神舟”飞船的研制成功,使我国的载人飞船技术毫无争议地达到当前的国际水平。在事实面前,曾甚嚣尘上的“中国飞船照搬国外”的言论也不攻自破。“神舟”五号体现出来的技术进步,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于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有人曾经问王永志,你们在40年后搞飞船,是走俄罗斯的路还是走美国的路?王永志回答说,外国的经验是要借鉴的,但我们走的路既不是俄罗斯的,也不是美国的,我们走的是中国自己的路。2001年的4月,俄罗斯举行加加林上天40周年庆祝活动,王永志应母校莫斯科航空学院的邀请,去参加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的仪式,在仪式上,莫斯科航空学院宇航系又授予他一枚杰出毕业生金质奖章。就在授予他称号和奖章的仪式上,王永志应邀介绍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特点,“联盟”号的总设计师,也是指导王永志毕业设计的导师米申院士坐在王永志的身边。此前,俄罗斯国内曾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中国的“神舟”号和“联盟”号一样。王永志在会上讲完后,米申院士大声说:“你们都听到了吧!中国飞船不是‘联盟’号,中国飞船就是中国飞船!”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依靠自己的力量,有自己的特色,以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取得了国际航天界权威人士的承认。

王永志在简洁地总结自己几十年工作的时候,说自己只做了三件事:运弹头、运卫星、送中国人遨游太空。就是这三件事,让王永志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神舟”四号飞船发射前夕,由于过度劳累,王永志病倒在了酒泉发射基地现场,专机紧急将他送回北京,经医生确诊为急性胰腺炎,做了胆囊摘除手术。病榻上的王永志仍然牵挂着“神舟”四号的发射,当他得知飞船发射成功后,非常高兴地说,这比吃了一服什么药都好使。

2003年10月1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宣布,中国将于2003年10月10日至15日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10月11日,“神舟”五号飞船在发射现场进行船箭组合体垂直转运,王永志的夫人王丹阳被邀请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基地观看发射,像这样的轻松情景在王永志的经历中是第一次,为了这一刻的轻松王永志付出了无数的心血。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震天憾地的运载火箭轰鸣中腾空而起,急速飞向太空;9时10分左右,飞船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杨利伟成了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9时31分许,停泊在南太平洋的“远望”二号测量船捕获飞船信息,“神舟”五号飞船的舱内图像清晰地显示在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杨利伟在与医学监督医生通话时显得相当沉稳,他说:“我感觉良好!”2003年10月15日9时42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2003年10月16日早6时23分,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太空勇士”杨利伟自主走出舱门向祖国挥手致意。这一瞬间,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沸腾了!祖国各地沸腾了!此时,王永志这位为中国的航天事业默默奉献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王永志和中国几代航天人的努力终于圆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举国欢腾、群情振奋,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发射现场和北京航天指挥中心视察、指导。200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贺电中指出:“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这对于推动我国高科技事业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一伟大成就将庄严地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史册。”

2004年2月20日,王永志以他40多年来在中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在载人航天工程中作出的重大贡献,荣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中国实现千年飞天梦想第一人”。

王永志成功了。成功后的王永志仍旧是一个低调的人。他不愿多谈论自己。“荣誉不仅属于个人,我是代表大家来领大奖。”面对祖国和人民授予的荣誉,王永志以一向谦逊的态度说。不过,当他提起我国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后几十个国家元首发来贺电时,毫不掩饰自豪之情。“一个科技成就,在国际上影响如此之大,可见其意义非凡。”王永志说这是近3000多个参与部门、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用智慧和心血铸就的卓越成就,是中国几代航天人为之奋斗的结果,而他自己“只是研制队伍中的代表”,是沧海一粟。“他是一个成熟的领导者,是一个虚怀若谷的科学家”这是王永志同事对他由衷的评价。

王永志成功了,成功后的王永志内心深处,有着一份深深的家乡情。在家乡来人的时候,他总是在自己家里和夫人王丹阳一起接待,“家乡来人就要到家里,不搞官样文章”。他在接受媒体访谈时都特别提到昌北中学、南街小学,提到恩师刘汉甲、大哥王永山,提到要在退下来之后,回到铁岭昌图八面城的老家,种一块地,养些花草,浓浓的乡情溢于言表。在辽北的黑土地上,有他童年的记忆,有他恋不够的亲情和乡情。

王永志成功了,成功后的王永志想得更多,看得更远。“如果有机会再做一次选择,你还会选择航天吗?”面对提问,王永志的回答颇能体现航天人的风格:再选择一次人生,当然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但如果我还能为我国的载人航天,能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多做一些事情,多工作几十年,那是我最大的希望。其实我们这一代航天人都有这样的愿望。探索宇宙、开发宇宙无期限,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做更多的工作,进一步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本文网址:http://lntldsw.com/news/542.html

备案号:辽ICP备2023010817号

铁网管备002014007

技术支持:大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