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宣教 党史图展

褚凤岐驰骋辽吉

发布:2021-11-05 15:29 阅读:2520 次 【 字体:

褚凤岐

褚凤岐(1964)

褚凤岐(1965)

褚凤岐与妻子康健

1945年8月,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又调兵遣将,企图抢先占领平津,控制华北,进军东北,独占东北。

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发展,审时度势,及时制定了党对东北方针政策。1945年9月17日,中共中央确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决定成立东北中央局,并确定从各抗日根据地增调军队和干部进军东北,同时加强热河、察哈尔的力量。中央决定由晋绥分局代理书记林枫率干部团去东北。干部团的成员,从晋绥各地区抽调,主要是高、中级领导干部,还有一部分警卫人员和勤杂人员,共有1900人。9月22日,干部团从兴县出发。林枫是这支队伍的总负责人。行前,他向全体同志介绍了支队的几位领导同志,随后作了动员。他说:党的七大时,中央再三强调争取东北的重要性。有了东北,我们就有了胜利的基础。鉴于东北地区的重要性,中央决定调二万干部、十万部队和一百个团的连以上干部去东北。我们是第一批,干部数量又比较多,中央命令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前进,尽早到达沈阳。他还告诉大家,根据中央决定,9月14日已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

9月22日,褚凤岐随干部团从山西兴县出发,并担任组长。褚凤岐在长长的队伍行列中,感慨万千。离开战斗过的晋绥边区,别绪依依,心潮滚滚,即将打回东北老家,激动心情难以平静……

干部团离开兴县,要经山西、察哈尔、热河等省,须通过敌占区。当时林枫非常重视队伍的安全。他认为,这支队伍是中央直接调派恢复东北的骨干力量,必须保证万无一失到达东北。他要求每经一地都事先做好周密侦察,深入了解敌情,时刻做好战斗准备,保证绝对安全。部队在从朔县、宁武间长城险关方口穿越同蒲铁路时,遭到敌人的阻击。

通过同蒲铁路第二天下午,部队在准备宿营的雁北地区应县境内的小石口村,又遇到一伙敌人,由于情况不明,队伍只好停止宿营,立即翻过小五台山向晋察边区靠拢。

由应县小石口村到繁峙县沙河村,确实是一次艰难的夜行军。漫天雪飘,北风呼啸,山道崎岖,坡陡路滑。有马不能骑,只好牵着步行,部队只顾赶路,已经一整天没有吃饭,马也没有喂料。走过一段路后,人困马乏,就在路边的几个山村里稍事休息。林枫和大家一样,这时也只吃了一点莜面糊糊和土豆,身体还未暖透就又匆匆赶路。当队伍从白雪皑皑的小五台山顶下到宿营地沙河村时,这一天一夜已经走了220里路。

干部团过沙河后,队伍又经过五天行军,赶到张家口地区阳原县的化捎营村。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派来汽车,把干部队伍送到宣化。晋察冀军区给他们补充了急需的棉衣、鞋帽和各种日用品,并让大家从宣化乘火车到沙城。许多同志第一次坐火车,感到新鲜,直到沙城下了火车,还觉得不过瘾。林枫从张家口回到支队,听到这些议论,对大家说,同志们,大家再加一把劲,我们争取到古北口或承德再坐火车。

10月9日队伍赶到延庆,住一宿后天刚亮就起程。整个队伍从延庆出发后日夜兼程,没睡过一个整夜的觉,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能休息一会儿。这样披星戴月,马不停蹄地长途跋涉,使同志们疲惫已极,骑乘的马匹也筋疲力尽,有的马背磨破,出血流脓,不少人不能骑马,只好步行。鞋磨破了,脚打泡了,困难越来越多。

队伍到达承德西郊以后,苏军不准干部团通过市区,更不让乘火车。经支队领导报告彭真、陈云后,东北局决定派火车来接。又经过两天行军,到达平泉。东北局派来的火车到达平泉火车站后,支队领导决定,人乘车,马匹留下。干部团的前梯队于10月23日夜晚胜利到达沈阳。这样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行军,队伍终于比国民党军队提前40天到达沈阳。为开创东北根据地争取了宝贵时间,输送了大批干部骨干,打下了胜利的基础。

历经艰险,长途跋涉,褚凤岐和前梯队一踏进东北的那一天,司务长问他:“今天咱们吃什么饭哪?”褚凤岐回答:“进东北了,当然吃高粱米饭,炖大豆腐。”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回到东北老家,又开始了新的战斗。可谓是:一路征尘硝烟滚,横刀跃马未下鞍!

沈阳市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是工业企业比较发达、产业工人比较集中的重要城市之一。1945年9月6日,曾克林、唐凯率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部队约4000人自锦州进入沈阳。为维持城市秩序,成立了沈阳卫戍司令部。并以卫戍司令部名义,张贴布告,宣告沈阳市实行军事管制。沦陷达14年之久的沈阳人民,第一次获得翻身解放。为了安定社会秩序,迅速恢复生产,领导城市开展各项工作,于1945年10月10日,首先成立了沈阳市政府,11日又成立了中共沈阳市委,孔原任书记。1945年10月褚凤岐被任命为中共沈阳市委委员、沈阳市委宣传部部长兼沈河区区委书记。

市委成立后,根据东北局的指示,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进行收缴敌伪武器,剿匪除奸,清查敌伪特务,接收敌伪物资,摧毁敌伪政权,扩大人民武装,建立各级民主政权,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等一系列工作。

1945年11月,国民党军队开始大规模向山海关进犯,鉴于苏军执行中苏条约规定,准备将长春路沿线及大城市让给国民党政府接管。中共中央决定改变拒阻国民党军进入东北的方针,发出让出大城市的指示。因此,沈阳市党政机关,于1945年11月25日撤出沈阳,转移到市郊坚持斗争。

沈阳市委撤出沈阳后一分为二:一部分由市委书记孔原带领撤至沈阳北郊财落堡、蒲河一带,称中共沈阳市委(北部);另一部分由市委委员、副市长焦若愚带领撤至南郊陈相屯、柳匠屯一带,成立中共沈阳市东南郊分委。市委和东南郊分委受中共辽宁省分委领导。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农村根据地的指示,1945年12月省委决定,以沈阳市委为基础再设一地委,辖新民、铁岭、昌图、法库、康平、沈阳以北郊区以及东科前旗、东科后旗等地。孔原任沈阳市委书记兼一地委书记,田维扬任军分区司令员,张化东为专员公署专员,褚凤岐为宣传部部长,曾志为组织部部长。

我党政军机关撤出沈阳之后,沈阳郊区的地主武装勾结日伪残余势力接受国民党的秘密委任,公开和暗地里跟我们对抗。因此这一时期地委和军分区的主要工作就是扫除沈阳外围的土匪和地主武装,镇压汉奸恶霸和国民党的“地下军”,使占领沈阳的国民党军队失去耳目和左膀右臂,也为我党发动广大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打好基础。

1945年12月,中共辽西省委在法库成立,陶铸任省委书记,陈郁任副书记。一地委隶属辽西〖BF〗省委领导。省委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各地以区为中心,在地、县工作团的指导下,由点到面开〖BFQ〗展工作,以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一地委遵照中共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在省委的领导下,在康平、前旗全境和法库、铁岭、昌图广大农村广泛发动群众,进行建党建政扩大人民武装,建立农村根据地。

1946年3月,一地委书记孔原、专员张化东调离,新领导尚未到任。一地委和军分区迁至省委驻地法库。因为地委书记和专员都不在,地委的全部工作,由军分区司令员田维扬、组织部长曾志、宣传部长褚凤岐根据省委指示进行工作。

地委带领各县区迅速摧毁敌伪政权,镇压一批群众最痛恨的残害老百姓,干了无数坏事的汉奸、恶霸、土匪、特务和伪警察,从而把群众发动起来,提高了群众的阶级觉悟。清算敌伪的资财,把敌伪的浮财、粮食和没收汉奸恶霸、日伪强占的土地分给穷苦的贫雇农,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在群众发动起来后,认真物色培养贫雇农积极分子,开展建立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和建立人民武装。在艰苦的斗争中,地委还注意组织好群众的生产。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当时蒋介石在东北无一兵一卒,一直到两个月后,才在美国的援助下,从陆海空三路向东北大举进兵。1946年1月国共双方签订停战协议时,蒋介石仍在做抢占东北的美梦,坚持停战协议不包括东北。当他们在东北的进攻遭到我军有力抵抗和沉重打击后,又在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压力下,蒋介石才于1946年3月27日在重庆被迫同意签了一个东北停战协议。

为了执行好停战协议,在美国的调停下成立了由美方、国民党方和我方组成的三人停战军事调处执行部。除北平外,在各地设立了若干个执行小组。4月上旬军事调处执行部在沈阳成立了第二十七执行小组(简称“东北小组”)。1946年6月24日中央决定伍修权、王首道为“东北小组”的我方负责人,诺尔曼中校为美方负责人。褚凤岐从辽西(辽吉)一地委被抽调参加了法库事件的调处工作。

当时的情况是:国民党反动派撕毁了国共《双十协议》后,制造事端,发动内战,不择手段强占地盘。当时强占法库县城的由伪警察队改编的东北保安第六师十六团,故意把强占时间往前提,到处制造舆论。对于敌人这种背信弃义非法进占解放区的罪行,法库县民主政府立即上报“军事调停处执行部东北区办事处”。7月中旬,军事调停“三人小组”来到法库,在“三人小组”中,敌、我、美(军)三方代表各一人,另有地方代表参与谈判。褚凤岐作为中共地方代表以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参加了在法库发电厂(今熔锻器厂)召开的调停会和群众大会。在“三人小组”到达之前,敌人就做了抵赖的准备。他们伪造“安民布告”,把进占法库的时间改写为1946年6月6日,贴满县城的大街小巷。同时,又派人挨家逐户地进行威胁,告知百姓“只能说中央军6月6日进的城,不许说6月8日”,并在“三人小组”到达后,宣布群众“戒严”,阻止群众向“三人小组”反映真实情况,在街上还贴出“打倒褚凤岐”的标语。为揭穿敌人的花招和谎言,在调停会上,褚凤岐大义凛然,毫不畏惧,以县民主政府税务局6月8日征收商税开具的税票为据,揭穿敌人的骗局。特别是在群众大会上,褚凤岐用大量的事实揭露了敌人破坏停战的罪行,戳穿了敌人的阴谋诡计,取得了谈判的重大胜利。褚凤岐的发言有理、有据、有节,表现出他的政治觉悟和较高的水平能力,在当时起到了非常好的影响,对打击敌人、鼓舞士气、树立党的威望起到很好的作用。

1946年3月13日国民党军进占沈阳,即以沈阳为基地向周围扩展,先后占领辽阳、鞍山、海城、营口、抚顺、铁岭、法库、昌图等地。4月上旬,敌军又沿中长路北攻四平、南攻本溪,向我方展开全面进攻。

根据时局变化,辽西省委于3月中旬从法库撤到郑家屯,后又撤到洮南县,并于6月改为辽吉省委,下辖五个地区,陶铸仍为省委书记。随后一地委(包括一分区、专员公署)领导机关迁到康平县顺山屯,康平县成为一地委指挥战斗的根据地。当时省委分析,康平与被敌占领的法库距离较近,随时有遭受敌军侵扰的危险,应该在距敌较远的科左前旗(后新秋)一带,建立一个在困难时期可以站住脚的后方。身为地委宣传部长的褚凤岐非常赞同省委的意见,积极要求去前旗工作。于是省委会议决定由地委书记刘瑞森与褚凤岐一起率领一批干部前往前旗。

在前旗地区建立后方根据地,在以后不长的时间派上了用场。证明在科左前旗建立“小后方”,确是英明之举。褚凤岐到前旗之后,在地委书记刘瑞森的直接领导下,争取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开展了打击地主恶霸的斗争,〖BFQ〗一下子抓起10名罪大恶极的大地主,群众很快发动起来,提高了群众对党的认识,积极参加斗争地主,积极报名参军,积极支援解放战争。

1946年8月下旬,沈阳和法库的国民党军队突然从几个方向进犯康平。等得到消息,敌人距我们只有30里了,地委等机关只好匆忙西撤,进入大郑铁路以西地区,而敌人一直尾随在后,紧追不舍。10月,根据辽吉省委的指示,一地委和军分区进入内蒙古奈曼旗大沁塔拉地区根据地,终于摆脱敌人。但是敌人来犯时,却来不及通知活动在接敌区法库以南、铁岭和昌图农村的党政干部、军分区部队和县区武装部,致使那里的一千多同志失去和地委联系,情况非常危急。后来这些同志在缺吃少穿、弹药得不到补充、孤立无援的艰苦环境下,不怕牺牲,英勇作战,不断东进,经铁岭、西丰、通化、临江、图们、牡丹江、哈尔滨,奔波四个多月,终于来到西满分局所在地齐齐哈尔。省委书记陶铸说:“这是一次了不起的胜利,是一次可歌可泣的‘小长征’。”这次地委撤出康平时,地委书记刘瑞森还在昌图,也未接到通知,什么情况都不知。而这时褚凤岐等人在前旗照常开展工作。可见建立的前旗“小后方”发挥了作用。

对于此次康平的撤退,由于缺乏组织和准备,指挥失当,地委曾开会,总结经验教训,地委书记刘瑞森和与会同志对负责军事的领导同志提出了批评,褚凤岐发言尤为尖锐中肯。

为了统一思想,省委书记陶铸来到奈曼旗主持召开了大沁塔拉会议,总结了经验,统一了思想,消除了分歧。会后一地委在奈曼、阜新一带坚持斗争,打击地主武装,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反奸清算,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群众生活,将奈曼、库伦两旗大部分地区建成比较巩固的根据地。从1947年3月起,以这些地区为依托,逐步恢复了一地委原辖区。

1947年春,当时的形势是辽吉根据地正处于极其困难艰苦的时期。为建设和坚持辽吉根据地,配合东北我军作战,保证军需民用,粮食生产是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大问题。在此期间,褚凤岐作为地委宣传部长,除参加土改、宣传群众、建立政权,还时时不忘发展农业生产,生产粮食支援解放战争。褚凤岐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到有的地方在工作中对春耕生产抓得不够紧,他立即向省委反映,得到时任中共辽吉省委常委郭峰的高度重视,及时得以改进,保证了生产任务的完成。郭峰于1947年5月22日的《致刘瑞森等同志信》中说:“根据来信及褚凤岐同志回来的谈话,特提出供你们参考:东北局一再强调春耕期间少开会,少开训练班,无非为了生产粮食,节约粮食,为了完成今年这一关系严重的生产任务的完成。但从《平分》十三期上看及褚凤岐同志回来谈你们分工及会上讨论情形,似乎感到对春耕抓得还不够紧(最近对抢种下的力量及收获当不能忽视)……如何尽最大努力再种上几十几百垧,甚至能多种几千上万垧就更好,同时还要估计到因战争可能撂荒一部分……现在离芒种尚有20天,还可以最后突击一下,望告各县抓紧。为了大家集中力量搞生产、搞支前,省委6月中旬准备召开的县团干部会,总结土改准备向后推,模范干部会准备于‘七一’开。”

褚凤岐同志深入实际,积极向组织反映真实情况,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为当时土地改革、坚持根据地建设,迎接东北解放,在为领导决策上提供了可靠依据。

当时东北的形势从1947年上半年之后,越来越向好的方面发展,发动群众越来越深入,根据地越来越扩大,军事力量也越来越强。当时康平根据地恢复之后,整个形势越来越好,一地委恢复了原来管辖的地区后,工作很快开展起来。1947年7月10日,辽吉一地委在康平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地主阶级。

1948年3月15日,地委又在法库慈恩寺召开县委书记联席会。会上,褚凤岐传达了陶铸同志的口头指示。陶铸讲,对于1948年2月15日毛泽东同志《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和2月22日中央《老区半老区土改和整党的指示》两篇文章,要抓紧认真学习,将这两大文件中的方针、政策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以前错了的和与两大文件精神不符合的,要坚决纠正。东北局认为东北地区的土地改革,在土地会议后,发动贫雇农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有成绩和收获,地主和旧富农打得差不多了,取消了他们剥削的手段。但也有一些错误,而且是原则性的错误,即打击面过宽,侵犯了中农的利益……新区要停止扫荡。东北局对扫荡持否定态度。土改仍要放手搞,但要有领导地放手,不能做群众的尾巴。新区农会要吸收中农参加。另外组织贫雇农小组。

会后,各县都认真执行了陶铸的重要指示……经过自上而下的工作,各地凡被错划为富农的中农,都陆续订正了阶级成分。他们被侵犯的利益,也尽量给予原物和原价补偿;不能原价补偿的就从多方面设法给予补偿……各地经过这段认真补偿中农工作,缩小了土改的打击面……以后在负担战勤、生产互助、春荒借粮等方面,一经发生了侵犯中农的偏向,各县都能给予纠正。

在补偿被侵犯的中农同时,对有些城镇私营工商业被侵犯的,也进行了纠正;对地主中的大、中、小,都给予区别对待。尽量使富农和地主,也分到一些农具和牲口。在斗争中,乱把地主打死的情况,大大减少了。

土地改革告一段落后,摆在全区人民面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不失时机地投入春耕生产,开展全民生产运动,把地种上,防止撂荒。当时,土改破坏了旧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还未建立起来,土改后第一年进行生产,在贫雇农中农、富农、地主中间,都有很多思想顾虑。为此,地委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生产政策,并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定和措施,稳定了各阶层的情绪,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一地委的土地改革,从总体上看,在辽吉省委的领导下,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消灭了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满足了贫雇农世世代代要求土地的愿望。在农村中,建立了贫雇农与中农在政治上的优势,为发展农业生产力打下了巩固的基础。在土改后的第一年,能够克服许多困难,不误季节地把绝大部分土地种上,很少撂荒,取得了生产上的胜利。同时,农民踊跃参军,不断以大批兵员补充部队,对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支援辽沈战役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过东北我军1947年秋冬季攻势,辽吉行政区的绝大部分辖区获得解放,省委机关由白城子迁往郑家屯。省委于1948年1月决定,在白城子设立辽吉省委后方工作委员会,同时撤销在郑家屯的前方工作委员会。

为改变因战争需要而建立的跨省区域,1948年7月6日,东北局决定将辽吉省委改称辽北省委〖BF〗,陶铸任省委书记,将原辽吉省委所辖白城子地区10个县(旗)委划归嫩江省委领导,原辽吉省委所属的26个县(市旗)委和原辽宁省委所属的7个县委划归辽北省委领导,此时省委〖BFQ〗下辖5个地委、33个县(旗、市)委。

褚凤岐于1947年12月任辽吉省委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由秘书长郭峰兼任。褚凤歧于1948年7月任辽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1月,被增补为省委委员。

1948年7月辽吉省委改为中共辽北省委后,9月增设青年工作委员会和省直机关党委以及辽北省广播电台。褚凤岐于1948年9月先后兼任省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书记。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在中国普遍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定”,迅速开展全省建团工作,中共辽北省委决定,1949年3月16日召开辽北省第一次青年工作会议。会议决定组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辽北省筹备委员会,赵石、褚凤岐、张维国等19人组成筹备委员会,赵石兼任筹委会主任,褚凤岐、张维国为副主任。

褚凤岐在兼任省青工委领导工作期间,对青年工作十分重视,他认为共青团组织是党的助手,要培养青年干部,充分发挥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时青年工作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他非常重视锻炼培养干部,工作开展得很活跃,当时在全国也很有影响。

1949年1月筹备召开辽北省第一次青年工作会议。褚凤岐在会上作了报告,自己召开座谈会,调查研究,分析当时辽北青年工作的形势,中央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重要意义,当时对建团工作的要求,讲得非常明确深刻,自己动手准备提纲,所以讲得非常精彩[ZW(]《林声回忆褚凤岐》,2009年6月29日,存辽宁省政府办公厅政府志办公室。[ZW)]。这次会议开拓了辽北建团新局面。为了适应建团工作新形势,准备大批青年干部,省委决定建立省团校。褚凤岐决定在辽北学院设了一个青干班,抽调一些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干部,进行短期培训。这就是辽西省团校的第一期。褚凤岐对青年干部要求严格,给他送的材料,一个字写得不对,他都要严肃指出。他要求青委的干部多读书,他的观点是,你们还小,你们的工作还在以后呢,所以现在要抓紧读书学习。褚凤岐是辽北共青团的奠基人。

摘自《辽宁党史人物传》

本文网址:http://lntldsw.com/news/704.html

备案号:辽ICP备2023010817号

铁网管备002014007

技术支持:大友科技